圈地6.7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土建投入30多亿
浙江园林网2月7日消息:可能从来没有一个城市的征用土地补偿金会这样迅速地往上蹿。2005年6月,厦门市集美区土地补偿每亩5万6千元;2005年8月,达到每亩8万8千元。
厦门市在集美区杏林湾附近画了一个6.76平方公里的"圈",试图通过填土、挖渠等工程人工构造9个岛屿,展示各地的园林文化。
凭什么"永不落幕"?
有关人士称,厦门要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水上园博园。厦门市集美区区委常委林朝晖认为,园博园将极大地提高厦门的品牌,其带来的连锁效应将推动集美区乃至厦门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有专家质疑:一个人造景点有这么大魅力么?
从中国园博会的举办历史来看,以往的历届园博会都已经"落幕",而且不少都已"了无痕迹"。2001年9月在广州珠江新城举行的第四届园博会占地23公顷,但现在的珠江新城却已找不到那次展会的丝毫痕迹。
根据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筹建工作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林充贺的介绍,园博园用地中很大一部分是鱼塘和滩涂,需要先填沙再填土,不然在上面种植物根本活不了。林充贺说,园博园投入巨大,仅基础设施、土建就达30多亿。
美好蓝图能否实现?
"厦门花这么大的精力搞这个园博园,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继园博园工程之后,我估计厦门市会在周边开发大量的房地产项目。"一位嗅觉灵敏的广东地产商这样认为。
记者了解到,厦门市确实希望在园博园附近发展旅游和房地产。厦门市集美区宣传部门透露的消息称,围绕园博园??\工程的相关征地面积已经超过12平方公里。
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城市经营。
广东百越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扬丹说,在"8·31"土地新政之前,政府通过协议出让方式,把大片土地的开发权交给开发商,开发商在开发的同时完善了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随着设施的完善,土地价值一路飙升,开发商和政府均能受益;而在土地新政之后,政府很难再一下子批准大片土地,一些人所倡导的城市运营论受到了土地政策的制约。
"这个带着‘国’字头的园博会就成了圈地的‘尚方宝剑’,为城市运营理论在土地新政后死灰复燃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扬丹说。
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没有对厦门园博园工程进行评论,但他认为,土地经营中,如何保证不至于肥了房地产商,瘦了政府,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而问题还并不在于此。"每一个地方政府在上一个项目时,它都会振振有辞地说这个项目会给地方带来多少GDP,会给民众带来多少利益,但往往结果却事与愿违。"中山大学公共管理专家肖滨教授说,"城市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必须对此作出长远的规划,单凭一个项目、一个会议就想产生飞跃,是把偶然当成必然的逻辑。"
厦门市人口140多万,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基本持平,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2.0:55.6:42.4。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口结构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三产高度发达的区域经济带。
蓝图的社会成本
在园博园工程建设中,厦门市政府构造城市发展新蓝图的冲动强烈。农民不愿交地,就提高土地赔偿价款;有"钉子户",就"强制执行"。
而园博园工程目前的征地面积已达8300亩,其中涉及的杏林村在征地后已经基本上没有土地。杏林村村民在失去土地后如何生存?
对于失地农民如何安置,厦门市也花了很大力气。据介绍,厦门市集美区准备拿出4个多亿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补助。对全区男45岁、女4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每人补助1万元。该区还准备引导失地农民利用征地补偿款,以股份合作形式兴建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
然而,青年农民如何就业?该区并没有拿出有效的办法。集美区宣传部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只轻描淡写地提了句:年轻的加强培训,鼓励去创业。
"失地农民就业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很容易。但要让他们能养活自己、能比较好地养活自己,却是一个难题,绝不是一次性的社会保障或补助所能解决的。"肖滨教授说。
"地方政府与其将精力花在一些华而不实的伟大蓝图上,不如切切实实做些实事。"肖滨说,"目前中国城市之间的‘会议营销大战’有愈演愈烈之势,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的投入,说是推销城市,实质是通过城市运营,换取更大的GDP政绩、更大的土地收益,而普通市民不仅鲜得实惠,而且面临生活居住成本上升的压力。"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