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31日消息:初冬,走在太原市外环高速公路向两侧望去,远处的山峰上成片的油松、侧柏依然青翠。记忆中,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太原,城里空气灰蒙蒙,郊区山上光秃秃。这些黄土山如何变了模样,满目葱茏?
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近年来,太原市委、市政府结合退耕还林政策,不断加大生态投入,2002年以来,市郊的东西山上共栽下2000万株苗木,不仅成了城里的生态屏障,也成了农村的“绿色银行”。
一株树浇一勺醋,成活率达到95%以上
杏花岭区后沟村位于太原市郊的东山脚下,如今村庄四周绿树掩映,村里的路整洁干净,一户户小院错落有致。
“山上绿了,风沙小了,村里美了。”后沟村支书李升说:“以前的日子,是有劲没处使。东山的地薄,正常年景玉米一亩才打200多斤,能吃饱就不赖了。退耕还林后,农民领着补贴去城里打工做生意,收入高多了,去年人均达到4600元。”
“太原市郊的东西山生态脆弱,退耕还林,让荒山变青,不仅要退得出,更要栽得活。”太原林业局有关人士说,林业部门加强科技攻关,首先是造林时间上的突破,由春秋两季造林向一年四季造林转变;其次由单一树种造林向多种树种造林转变,造林用苗由小苗逐步向大苗转变;由小密度造林向大密度造林转变,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一次成林、一次成景。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东山的土质碱性大,他们发明了土办法,种一株树浇一勺醋;西山土质硬,就挖大树坑,加生根粉。成本高了,但成活率也高了。近4年来,东西山绿化投入7200多万元,造林15.6万亩,成活率达到95%以上,90公里长的环城林带框架基本建成。
据专家测算,环城林带每年可涵养水源840万吨,防治水土流失38.9万吨,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吨,释放氧气71吨,并能减少霜冻、酷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一条环城林带,挡住了进城的风沙,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通过绿化精品工程的实施,环城林带成了31个乡镇153个村庄的后花园,15万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难怪万柏林区黄坡村50多岁的村民李拉生一个劲叫好:“绿化工程得民心,美了城市美农村。”
机制一改,青山变金山
绿化荒山,不能光靠政府投入。太原市把建设环城林带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适地种植经济林带,把青山变成金山,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没想到荒山上也能长出摇钱树!”晋源街道办西街村村民曹建红高兴地说,过去种树是任务,品种不讲究,有人种没人管。现在林业部门挑选了经济树种,只要管护好了,收入差不了。据介绍,2002年他承包了村里的200亩荒山,全部种上了枣树、苜蓿,如今枣的亩产量达到3000斤,亩收入达4500元。
通过环城林带建设,还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在小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的平川区,营建农田防护林,为农业稳产高产服务;在一些贫困山村,打了水井,修缮了灌溉设施。环境好了,农家乐应运而生,小店区东峰村的500多亩果园,许多村民傍着青山,开始办起了农家游。
如今,环城经济林格局已显端倪,3.75万亩枣树,1.59万亩核桃树分到农户。据测算,环城林带的2.5万亩经济林林果成熟后,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加1750元收入,人均增收50元左右。
谁来造林?谁来投资?谁来管护?这些困扰东西山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问题,随着今年5月实施的《太原市东西山绿化条例》,拓宽了林业投资机制。条例规定:凡符合绿化规划,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并在规定期限完成造林绿化任务,林草覆盖率不低于80%的绿化单位和个人,可以兴办种植、养殖、加工、旅游、服务等养林企业。政府牵头,企业运作,一年多时间,东山植物园造林3000多亩,为大脑山披上了绿装,同时,还解决了周边100多户农民的吃水难题。
“十一五”期间,太原林业工程的重点是6城区的农村部分,将在原环城林带规划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今年年底,太原市委、市政府投入5000万元,使环城林带建设再次提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市郊的一座座荒山会变青山,青山会变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