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27日消息:走进邹平县芽庄湖区千亩林场,只见参天树木层层叠叠,一望无际,虽然时值深冬,树叶落尽,但可以想象到这里绿意盎然的景象。林场主人李秀文告诉记者:“初步测算,目前这些树木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关键是这里已成为改善周围生态环境的一个‘调节器’,5级风在这个林子里几乎感觉不到。再就是由于水利工程搞得好,水面占整个面积的四分之一,引来了好多的鸟类和小动物,周围庄稼地里病虫害也很少。”
李秀文是邹平县魏桥镇冢子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人称“种树大王”。1999年,他承包了明集镇芽庄湖区1000多亩涝洼地,先后投资700多万元,挖塘筑田,兴修泄洪水利设施,围塘、围堰栽植速生杨,池塘养鱼,林间承包给农户种棉花。如今,他种植的7万多棵速生杨已长成参天大树,引来多年不见的喜鹊、乌鸦、斑鸠、啄木鸟、野鸭等20多种数万只鸟栖息。为了给鸟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李秀文规定,村民在林间种植的棉花严禁使用农药,同时指派6个人常年在林子里巡逻,严禁捕杀鸟类。千亩林场成了鸟类的乐园。
邹平县近几年抓住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机遇,通过多种方式,放开搞活林地使用权,激发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如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5.5%,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2%、32.0%和9.24平方米。
大棚蔬菜换“口味”
走进焦桥镇后三村蔬菜批发市场,记者立即被一幅热火朝天的场面所吸引。只见一筐筐绿生生的黄瓜抬进抬出,村民在笑咪咪地点着钞票。村党支部书记曲秀春说:“别看外表上我们的黄瓜和一般市场上的差不多,实际却有本质区别。我们生产的是无公害产品,主攻的是超市和大城市,每斤黄瓜要比一般市场上的高出不少钱呢。”
该村成立了绿春元果蔬有限公司,注册了商标,大棚果菜全部按无公害要求组织生产。早在2003年,他们生产的黄瓜就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委员会认证,有的还通过小包装销到北京、天津等地。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解决当地土壤化肥农药残留较多的问题,2003年7月,后三村派专人到吉林市采购优质草炭土。这种土来自原始森林,树叶、草经过多年堆积炭化而成,具有土质肥沃、无化肥农药残留等优点。当年7月15日第一批1200立方米草炭土跋涉1500多公里运进村,每方土140元。每个棚换土40方,花费5000多元。第一批30个大棚进行了改良土壤,后又陆续对所有大棚土壤进行更换改良。土壤改良有效地促进了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生产的黄瓜2005年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邹平县是全省第一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他们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抓手,推行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目前该县已建成10万亩无公害食品基地,已有18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焦化工人穿上白大褂
在铁雄集团公司,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幅大字标语:一怕脏,怕脏就要清洁;二怕苦,怕苦就得想法改变;三怕死,怕死才知安全。洁净的生产车间,工人洁白的工作服,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家焦化企业。
董事长王清涛告诉记者:“去年之前,我们这里乌烟瘴气,是县里的重点环保监控对象。炼焦过程中每年产生焦炉煤气2.02亿立方米,原来直接排放既浪费资源,又严重污染环境。去年,我们投资1200万元购置了推焦除尘车等治理设备,将炼焦过程中的废焦炉煤气全部收集起来,进行脱硫、洗氨、洗苯、脱萘等处理。净化后的气一是用于自己发电,二是供应企业和居民使用,并回收回了焦油、粗苯、工业萘、硫等产品,带起了一个煤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了‘一次投入、多项产出’的循环发展。现在我们废气处理实现的效益,已远远超过主产品焦炭。”2004年,公司上缴各项税收不过几十万元,今年猛增到1亿多元。
目前,邹平县有100多家企业把培育生态企业作为基础工程来抓,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污染防治逐步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全县“三废”利用率达到了62%以上,每年从“三废”中获取的经济效益达1.6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