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环保给威海带来了什么【评】

2006年10月29日 10:58经济日报詹国枢 单保江
    中国园林网10月29日消息:早听说威海风光美,没想到如此美!

    早知道威海环境好,没料到这样好!

    威海环境之好,用市环保局提供的3个数字即可证实:200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近海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为100%。

    3个100%,殊为不易。记者想弄明白的是,这么多年来,威海人为什么始终重视环保?他们有些什么经验值得借鉴参考?

    三个沉甸甸的责任感

    要想了解威海环保,最好去采访崔曰臣———不止一位受访者向记者建议。

    崔曰臣,威海市委书记,1993年从省会济南调任威海,先后担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在市领导岗位任职已13年,由他回答问题,显然再合适不过。

    “威海人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重视环保?”听完记者问话,崔曰臣沉吟半晌,神色庄重起来,“这可是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我想,威海人重视环保,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从领导层面看,主要是我们感到肩上有3个沉甸甸的责任感。”

    哪3个沉甸甸的责任感呢?

    一是历史责任感。威海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风光秀美,因建市很晚,尚不足20年,所以开发也晚,正因为如此,自然山水保护较好。自建市以来,各大班子和各部门领导都有一个明确概念,党和人民把威海这样一个风光秀美的地方交到了我们手上,5年也好,10年也罢,任期有限,责任无限,必须把它认真保护好、发展好,再一代一代传给后人,这个历史责任,是谁也推卸不了的。

    二是政府责任感。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威海250万人民对政府最大的企盼是什么呢?是带领他们走上致富之路,同时还要给他们一个山清水秀没有污染的好环境。倘若大家的钱是挣得多了,可海水污染了,空气变臭了,水也不能喝了,那老百姓怎么能够没有意见,怎么能够满意?环境可是关系到群众生存质量甚至生命安全的大事呀,这个责任,是谁也推卸不了的。

    三是民族责任感。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过去到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看到人家虽然经济发展了,环境也保护得很好,真是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旅行一天回来衬衣领子还是干净的。我们就想,咱中国也一定能够做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两不误。而威海在这方面先天条件是比较好的,凡到威海的中央领导和各部门领导,都吩咐我们一定要把这里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好,为咱中华民族争光。对威海来说,这个责任是推卸不了的。

    3个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威海市各级领导从不敢对环境保护有所疏忽,有所懈怠。接受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市级领导还是部门负责人,都谈到一个体会,只要听到电话铃声,只要有关环境保护,无论半夜三更还是刮风下雨,噌地一声,他们立马会动身赶赴现场。“环保无小事呀!”这是记者在威海常听到的一句话。

    两条响当当的硬杠子

    在威海,有两条响当当的硬杠子是谁也不能碰的。一条是,高污染企业一个不能上;一条是,高能耗企业一个不能上。

    举例说吧,前些年,正是一些地方以种种优惠招商引资大上项目的时候,国外一家企业集团看中威海,打算投资2.5亿美元建一大型水泥厂,集团专门派人前来洽谈,一旦同意,马上动工。2.5亿美元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哪,要说一点没有动心,那是假话,但在市委常委会上,大家经过讨论,一致投了否决票,原因很简单:两条硬杠杠,坚决不能碰!

    由于碰了这两条杠子而被“拒之门外”的项目,近10年来共320多个,涉及外商投资8亿多美元,国内投资52亿元。

    外来投资不能碰硬杠子,当地企业碰了咋办?

    很好办,两条路,要么整改达标,要么停产搬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单是最近3年,全市因多次整改不达标而坚决关停的企业,就有造纸厂3家、炼铁厂2家、电镀厂4家、鱼粉厂36家。另有热电厂、毛纺厂和蓄电池厂共48家,向远郊搬迁了。

    “搬迁和关停,哪家都不易呀,工作量非常之大。但只要事关全市环保,没人说个不字。”崔曰臣说。

    存量治理了,增量怎么办?毕竟,一个城市,总得要建设,总得要发展吧。在这一点上,威海市的规划就值得一说了。

    在威海,人人都知道有关规划的“三个一”,即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这“三个一”,也是违背不得的,谁要想因为某些局部利益而改一改或者躲一躲规划,结局只会是两个字:没门!规划的权威,来自规划制定的细致与周密。最上面有经市人大通过、带有法律性质的《威海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接下来有各个城镇体系规划,再下面还有各种专业规划,其下又制定有各个规划细则,由大到小,自上而下,织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规划体系。

    正因为有了规划的权威,威海的蓝天工程、碧海工程、青山工程推进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

    正因为有了规划的权威,威海的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城市美化开展得井井有条,成效显著。

    威海建市近20年,坚持环保近20载,好环境给威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收获之一,是一个接着一个近至国内远至联合国人居署等世界组织的各种赞誉和称号:什么“国家卫生城市”啦、“国家园林城市”啦、“欧洲旅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啦。难能可贵的是,威海曾两次荣获“迪拜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并于2003年获国际环境保护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

    一份喜洋洋的成绩单

    威海建市近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9%,而此前10年,年均增长仅10.3%。

    在中科院最近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威海从全国排名第42位跃升至第27位。

    由于常年不懈抓环保,威海环境越来越美,对外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正是在威海加大环保力度的“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2.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达41.9%,如此成绩,在招商引资如火如荼的山东,一直位居前列。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效益的增长更快,“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8%,一个人口250万人的中等城市,市级财政收入已达110亿元。这又为保护环境、呵护青山绿水提供了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如今的威海,已经初步走上‘环境促进经济、经济呵护环境’

    的良性循环轨道。”崔曰臣脸上漾起止不住的笑意,“回顾这些年我们在环境保护上的种种努力、种种艰辛、种种投入和种种代价,环境保护这笔账呀,的确是非常划算,千值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