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中国园一期开放 一石一瓦皆"春秋"(图)

2006年10月20日 09:12法制晚报


制图/肖霄







    中国园林网10月20日消息: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建海外最大中国园 假山石头来自太湖 亭阁在中国加工 建造由苏州工人完成——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海外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风格园林———美国洛杉矶中国园一期工程正式开放,很多华人在此欢度了中秋节。 

    它的材料来自中国,它的建筑在中国加工,它的制作由苏州工人完成,其材料是如何运往美国,工人在异国他乡施工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中国特有的园林工艺技术会不会流失,本报记者近日到承担中国园工程的苏州园林公司进行了实地探访。    

    酝酿25年之久 

    中国园坐落在洛杉矶的亨廷顿图书馆园内,该馆酝酿建造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园林已经25年之久。  

    中国园规划占地达到12英亩(约48500平方米),由苏州园林设计院担纲设计,吸收了中国各代大师的优点,接近于苏州名园拙政园,绕湖有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共有9园18景,基本采用中国明清时代江南园林的写意风格。   

    2001年,亨廷顿图书馆宣布建造中国园计划。目前部分开放的夏园完全按苏州园林风格设计,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许多细部工艺,如石雕、窗檩、木梁及瓦片等都在苏州制造。   

    洛杉矶郡郡长安东诺维奇表示:“建筑园林的主要材料都来自中国,比如选用太湖石头。园内有座手工雕刻的石桥,一条小溪,还有峡谷瀑布。建筑过程中的每一处都精雕细刻,由来自中国手艺高超的工匠把关。”   

    亭阁漂洋过海“再过一个月的时间,在这里你将能看到几座漂亮的亭阁。”10月中旬的一天,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顾复元站在上百平方米的生产基地里对记者说。   

    然后,这些带着苏州气息的漂亮亭阁将被拆卸下来,在每个部件上做好记号,装进远洋货轮,漂流几十天后抵达美国洛杉矶亨廷顿的中国园内,落户生根。  

    生产基地里,工人正忙碌着做木工活,顾复元介绍:“这是做门窗用的,从云南运过来的楠木,做椽子用的是香樟树,做横条用的是从安徽、江西运来的杉木。”    

    “工人按照结构图做好,然后做好记号,装上集装箱,到了美国再拿出来手工安装完成。”顾复元说。   

    在基地的另一角,顾复元指着一个半成品的窗户框架说:“它的高、厚误差都不超过1毫米,也是做完后全部送到中国园进行安装。”假山石来自太湖为了保持“原汁原味”,建中国园所需的假山石头等建筑材料都来自中国。    

    顾复元专门负责采购原料,他说,这次原料采集要求很严格,材料要保持“正宗”。   

    在生产基地的一角堆了差不多60吨的一堆假山石。顾复元说,从2005年开始,精挑细选的太湖石就开始被陆续运往美国。“我们是边采购边运输,这堆石头下次就要装上集装箱了。石头是我亲自到太湖挑出来的,石头上不能有泥和草,要保持干净。但要注意石头上要有缝有眼,这样叠起来的假山好看。”建设基金靠募捐据了解,中国园预计全部造价超过1亿美元。园林所有建设基金全部依靠募捐,得到了美国华人社区及许多在美中国企业的支持。   

    捐赠者之一、美国友人苏茜·莫萨说,中国园的建设不仅见证了中美友谊,而且也见证了海内外所有华侨华人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心。

    在美故事每天4点就起床穿两公斤重的铁鞋干活   
[分页]
    今年3月,苏州园林公司的11名技工到美国参加中国园夏园的施工,其中包括园林古建筑假山技师孙俭争。“我们签证的有效期是70天,我们特意申请了周六上班,这样工作日只有50多天,一共要完成5座桥的安装和670吨的假山堆叠。”回想起往事,孙俭争说压力很大。

    洛杉矶气温非常高,常年缺雨。那段时间,常是烈日炎炎,孙俭争说,最难受的就是阳光强度大,射下来皮肤都发疼。为了能减少在太阳下工作的时间,中国工人每天4点就要起床,近6点的时候就开始工作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孙俭争他们还要“身肩重负”。“安全帽、护膝、护臂、反光背心、防护眼镜一样不能少,最重的是脚上的那双鞋,是铁的,我称过,足足有4斤重。但这些东西是施工时必须的,缺一不可。”

    园里“联合国部队”   

    符号“传情达意”在中国园的施工现场,有好几个项目的工程在同时进行,有来自韩国的木匠,还有来自墨西哥的小工。孙俭争说,平日里大家都笑称这是一支“联合国部队”。   

    瓦工顾建华的工作和墨西哥人接触最多,一个说苏州话,一个讲墨西哥语,双方却能做到其乐融融。    

    顾建华说:“我们的石桥全部是用石头做成的,但美国的中国园不一样。洛杉矶位处地震带,施工中桥的每块石头上都要打洞穿眼,然后把钢筋穿进去,防震。”   

    顾建华负责打洞的测量工作,在石头上做标记,墨西哥工人负责打洞。“最开始大家语言不通,只能通过手势比划。时间长了,我在石头上做的符号,他们也都明白,合作得很顺利。”   

    送墨西哥朋友卷尺  

    从美国带回中国货顾建华从中国带过去的瓦工工具小巧玲珑,很多墨西哥人都很喜欢。   

    “那些小的工具,铁榔头、小铁锹,方便又小巧,他们都很喜欢。我带过去一把印有英尺和米尺的卷尺,回国的时候送给了墨西哥人。他们送给我一个小铁锹,结果我一看上面写着‘中国制造’,从美国带回中国货。”顾建华挥挥手里正用着的小铁锹笑着说。建造感言中国技术学不走负责苏州园林公司海外项目业务的孙俭争表示,他们在近30年间跟境外合作的项目有20多项。   

    “中国园林在国外特别受欢迎,中国的园林工匠也一样。有一些媒体采访我们的时候说,当地有很多富人有自己的园林,但缺少像我们这样的专业工人,你们愿意不愿意留下来。”顾复元说,“结果当然是不可能的。”   

    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技术在美国几乎没有人会做,从17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的顾建华说,自己的技术都是从老一辈园林师傅那里学过来的,原汁原味。    

    顾复元回忆说,当年曾有外国工人认为他们自己完全可以把拆开的亭子组装起来。“他们派了工匠过来,我们当着面把安装亭子的步骤讲给他们,还把数据详细标明。结果回去以后,他们的工匠怎么都不会安装。”应该加强互动性瓦工顾建华不是首次出国参加园林建设。   

    顾建华说:“1995年,我去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微缩景区修建,虽然之后我没有机会再去修建的地方看看,但非常关注他们的动向。这次我去看了美国的迪斯尼乐园,觉得他们的互动性非常好。参观的游人一边参观一边参加游戏,这样即使去过一次也可以去第二次。”  

    顾建华说:“但我听说‘锦绣中华’的情况就不是很好,因为那个景区都是微缩模型,游人看过一次觉得没意思,就很难再去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