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健康经营是建设宜居城市的有效手段(图)

2006年10月13日 10:55中国绿色时报


王小平博士(前左一)在森林健康项目实施现场

    中国园林网10月13日消息:本期出场人物:北京市林学会秘书长、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小平博士

    采访:本报记者曹志娟

    王小平博士是研究森林健康问题的专家,日前,他就宜居城市建设和森林健康经营之间的关系以及森林健康经营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王主任,您好!在不久前召开的北京森林论坛上,您就森林健康经营与宜居城市建设作了专题发言。森林健康和宜居城市是两个比较新潮的概念,请您简单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王小平:森林健康是在林业比较发达的美国、加拿大率先实施的,指森林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自然、社会和经济需求的一种状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途径。

    宜居城市,简单地讲,就是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指标包括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生活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其中,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以林业和园林绿化为主题的生态环境建设是符合宜居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森林健康经营的目的;反过来,只有健康的森林,才能满足宜居城市的要求。可以说,森林健康程度是衡量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指标。

    记者:您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呢?

    王小平:这是因为森林健康经营与宜居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都具有社会性。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是市民——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说了算。而人对宜居城市的期望有许多种,其中一项就是对城市的生态和环境的期望,比如,人们希望呼吸的空气没有污染,喝的水清洁,有足够的、景观漂亮的森林绿地面积可以提供休憩的场所和安全的服务。显然,宜居城市建设首先考虑的是人的需要、感受、认识和期盼。

    森林健康理论也是基于人的需要来考虑的,希望森林能够持续满足人对森林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需求。健康的森林可以提供给人们多种服务:有路可以走,有设施可以使用;森林比较安全,没有火灾、有害生物的威胁、可以持续提供给人们这种服务;生物多样性高、景观多样性丰富;人们愿意到森林里去,可以在森林里休憩,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在那里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乐趣,还可以学到生态知识。

    记者:从人的角度考察森林是否健康,显然把森林与人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那么这一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

    王小平: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社会、经济、自然等各方面的因素。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原因导致了全球森林资源减少,传统森林经营面临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生态学家借鉴医学上使用的“健康”术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应的“森林健康”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标准及经验。

    记者:从您刚才的介绍来看,森林健康是针对传统林业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概念,那么您认为这一概念与传统的林业相比有哪些不同?

    王小平: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森林健康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的角度,把森林放在区域社会发展的全盘中来考虑森林能否满足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需求,以人的需要认识和评价森林是否健康。而传统林业仅仅把森林孤立地当做森林。

    2.森林健康综合考虑森林经营各方面的活动,具有综合性。健康的森林经营是把所有与森林经营有关的活动都综合在一起考虑,比如外来物种侵入的问题,火险等级的问题,病虫害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森林游憩的问题,当地社区发展的问题,森林能否满足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的需要问题。而传统林业是把森林经营活动都分开成一个个孤立的方面。

    3.森林健康确定以主导功能健康为导向的森林经营原则,强调以功能健康为导向的经营对策。森林能提供木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多种功能。但是,对一片森林来说,若从人的角度来考虑,任何一片森林都具有其主导功能,比如北京香山,其主导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功能,因此,要求森林景观要好看,环境要舒适,适合人们休闲游憩等。传统林业不去强调这种主导功能导向。
[分页]
    记者:显然,森林健康经营是希望在人与森林之间建立一种更理想化的关系,从而使森林更好地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我想知道,这一新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

    王小平:我国森林对于保持我国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状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人工纯林面积较大,森林病虫害和火险等级比较高,森林生物多样性低,濒危高等植物物种数量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于2002年启动了中美森林健康研究项目,如今,已在全国建立了5个示范区,它们是云南丽江,贵州麻江,陕西佛坪,江西信丰和北京八达岭。

    记者:在这个5个示范区中,北京森林健康研究和实践的状况又是如何?

    王小平:北京是2004年7月开始启动这个项目的,在全国5个示范区中,北京启动最晚,发展也最快。可以说,北京的森林健康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全国成为森林健康研究推广示范的一个中心。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如今北京已经建立了4个共计1800公顷的示范区,除了八达岭外,还有西山林场,十三陵林场和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4个点代表了北京的4种山区类型,由此以点带面,作为首都重大科技项目,从2006年8月开始启动,准备利用4年的时间完成。

    记者:北京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王小平:这与北京林业和园林绿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的需求有着必然的联系。北京借助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契机以及建设宜居城市的需要,近几年来在林业和园林绿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发展阶段远远超越了全国林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已经从传统的满足人们对森林本身单一的功能需求向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等多功能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森林健康经营已成为北京林业和园林绿化“十一五”建设的热点,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

    记者:您刚才讲,森林健康理论最初是借用医学上的“健康”术语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对不懂林业的人士来讲,这一概念还是比较令人费解的。那么,请您通俗地介绍一下这一理论是怎么进行实践的呢?

    王小平:我拿八达岭来做个例子。要对八达岭地区的森林进行健康经营,首先要研究八达岭地区的森林的主导功能。我们认为八达岭是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景观要漂亮,色彩要多样化,要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要求;同时八达岭地区也是北京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因此,我们将其主导功能定位为景观型水源涵养林。

    其次,再研究现有的森林功能是否符合这一主导功能。我们发现现有的森林现状不能满足我们的主导功能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该地区的森林具有不稳定性,安全性低,火险等级高,容易发生病虫害;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树种单一,景观单一,物种单一;人们游憩的舒适度不够。许多地方设施不足(如道路不够完善)等。

    第三,经过这样的诊断之后,我们就要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一方面调整树种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景观丰富性;一方面建设一些必要的设施,比如制作一些关于生态知识的标牌,建起露天生态教育课堂,向游客讲解生态知识,把自然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等。

    最后,再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的需要等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指标检测,经过森林健康经营后,取得了哪些效果。

    八达岭2006年3月通过了森林管理委员会FSC森林认证,这在中国是第一个通过FSC森林认证的生态公益林经营单位,在全世界是第三家。这一结果证明了我们在八达岭进行的森林健康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森林健康经营取得了全球最严格认证标准的认可。

    记者:祝贺您和您的同事在森林健康经营研究和实践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那么您认为,北京开展森林健康经营研究和实践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

    王小平:就是把林业发展放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从森林的主导功能出发,把森林健康经营当做宜居城市建设的一个有效手段来进行,只有符合森林健康要求的林业和园林绿化建设才最终符合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要求。

    ■链接:国外森林健康理念

    美国的森林健康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生态学家和环境专家借鉴医学上使用的“健康”术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应的“森林健康”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标准及经验。

    20世纪80年代,美国逐步形成一套“森林健康”检测标准及全国范围的森林健康监测计划。

    1987年和1992年,美国两次就森林健康问题举行国会听证会,并分别于1988年和1993年制订了森林健康计划。

    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法》。

    2003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发表了有关森林健康的讲话,认为森林健康是保证美国国土生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