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翠绿丛中的神农架香溪源风景区
得到有效保护的神农架天然林海
园林在线8月10日消息:一个林区,不靠砍木头,如何能在短短五年里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跃居全省第一?一个靠资源吃饭的落后地区,如何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但没有破坏生态,反而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生态状况日益好转?
2000年和2001年,国家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这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战略举措。像全国其他林区一样,这两个工程给神农架带来了“阵痛”。所幸,林区人从挑战中找准机遇,走出一条发展生态经济之路。
启示一:举生态旗,唱旅游戏,发绿色财
“举生态旗,唱旅游戏,发绿色财”,这是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谭徽概括的。
他们建成5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2004年旅游收入达1.5亿多元;实行生态移民,减少人为破坏森林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推行生态农业,全区81个行政村已有35个村建成生态农业村,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生态农业格局;建设10万亩优势农产品基地,平均每亩按200元收入计算,10万亩将增加收入2亿元。
启示二:“既要保护好四条腿的,也要保护好两条腿的”
近几年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现象基本遏制,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但保护区内8000多农民靠伐木、狩猎、采药等收入却大减。谭徽说:“既要保护好四条腿的,也要保护好两条腿的”———“两条腿的”靠什么保护?
农民以前种的玉米、洋芋、小麦、魔芋、蔬菜等一般都吃不完,但又很难卖出去,现在游客多了,用这些没有污染的原材料做的农家饭菜受到极大欢迎。在游客最集中的木鱼镇,98%的老百姓都在从事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职业,人均年收入两万元以上。
启示三:保护中开发,更要在开发中保护
城镇发展不贪大求全,木鱼镇人口容量最多13000人左右,越来越多的游客无疑增加了资源和环境压力,因此他们减少了常住人口并就近迁移到其他集镇;政府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种苗基地建设等。
发展旅游方面,坚持只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开发,适度进行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