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8月10日消息: 从福建沿海最南端的东山岛至最北端的福鼎市,福建省在长达3324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营建起了2478公里的沿海基干林带,犹如一条绿龙环抱台湾海峡西岸。
福建省副省长刘德章说,海防林是福建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林”和“保安林”,也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减少台风等自然灾害损失,保障全省生态安全,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基干林——维护生态安全的绿色城墙
福建沿海有31个县(市、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4.8%,大小岛屿1400多个。这些地区经济发达,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省的69.5%。由于福建沿海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干旱、台风、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福建沿海地区遭受台风侵害50次以上,造成经济损失269亿元。
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说,福建省已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作为全省防灾减灾的十大防御体系之一,目前已建成大陆海岸沿海基干林带2478公里,占海岸线的75%,建立湿地类型保护区23处,保护面积近200万亩,基本建成“带、网、片”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森林防御体系,在抵御自然灾害、保障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7月18日,受“海棠”强台风影响,福建平潭岛出现12级以上大风,但对岛上居民的生活影响不大,农作物生产基本未受损失。平潭县林业局局长郑振生说,是海防基干林又一次保护了人民生产财产安全。有报道称,中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林成为抵御第五号强台风“海棠”的绿色城墙。
福建省林业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1996年第八号强台风正面袭击福州,在有防护林保护的海堤、水稻田、葡萄园损失仅为20%,没有防护林保护的海堤则被冲毁,水稻、葡萄倒伏,损失惨重。2001年“飞燕”台风正面袭击福建时,平潭首当其冲,但由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农业生产损失不大。
复合型防护林——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随着海岸林成带、农田林成网、荒山荒滩林成片,福建海防林已向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森林防御体系发展。
据2004年福建省第三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营造海防林后,沿海地区流动沙丘面积减少了70.36万亩,沙改田面积增加了3.1倍,过去的沙荒地如今变成吨粮田。
在海防林的庇护下,福建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大幅提高,保障了农业稳产增收。在平潭县,水稻生产从往年的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三熟、四熟,亩产一两千公斤。在晋江市晋东平原,水稻亩产也从建防护林前的3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000公斤。
福建沿海部分地区已建起了生态经济复合型防护林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平潭县农民在沙滩地上试种果树,增加收入;东山县大面积种植芦笋,产量占全国的1/4,创汇3000多万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
福建省还通过加快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大面积种植红树林,使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农民的又一致富渠道。
优化沿海经济发展环境
福建省海防林建设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当地小气候,为地方吸引投资提供了良好环境条件。
台湾农委会秘书长黄正华应邀来大陆考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项目”时,在东山县看到森林茂盛,生态良好,当即表态:“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从东山开始。”
在厦门,昔日白茫茫的沙滩如今已绿树成荫,防护林带与蓝天、白云、碧海、金沙滩交相辉映,成为沿海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海滨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依托沿海地区丰富的海防林资源和优美自然景观,福建成为台商投资的重要集聚地。目前,台商在闽投资实际金额已达100多亿美元。
绘就海峡西岸新蓝图
福建陆地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曲折度全国第一,拥有众多的深水良港,具有对外开放的前沿优势。福建省提出,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三地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努力打造海峡新西岸。
刘德章说,福建将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防灾减灾、美化环境为目标,加强沿海防护林的保护和管理,主攻老林带更新改造,恢复和保护好红树林,实现沿海基干林带全面合龙,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的森林综合防御体系,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目前,福建省已着手制定沿海防护林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并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沿海地方财政总支出每年应划出不低于1%比例用于林业建设”的政策,确保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投入。同时探索国家直接收购、建设和管理沿海基干林带非国有部分的方式和海防林建设新机制,调动国家、集体、个人建设和保护海防林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