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成就综述
沿海基干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对于防风固沙、阻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改良土壤、稳定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为秦皇岛沿海基干林带。刘志新摄
产业与生态共建实现效益共赢的目标。图为沧州沿海红枣基地。范明祥摄
昌黎县在沿海地区发展的葡萄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孙阁摄
秦皇岛市在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注重发挥海滨城市的生态景观功能,利用沿海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优势开辟新型旅游景点,有效地解决了建设生态屏障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图为秦皇岛沿海景区一角。刘志新摄
加强湿地动植物资源的恢复与保护,维护区域内生态平衡,把湿地保护列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中极为重要。图为沧州南大港湿地景观。武明录摄
浙江园林网8月10日消息: 河北省沿海地区位于渤海西岸,南接山东,北连辽宁,中间被天津段隔开,大陆海岸线全长409.6公里,陆地海岸线分为沙质与岩石相间、沙质、泥质三个岸段类型。沿海市(县)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的15个县和2个国有农场,土地总面积为147.5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4.7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45.9万公顷,海岸湿地总面积27.9万公顷。总人口581.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4.8万人。
河北沿海地区是“环京津”、“环渤海”、“大北京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国家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区域。秦皇岛港、黄骅港、京唐港等重要港口是货物进出口的主要枢纽;滦南等地区是河北省的大型盐业基地;大型港口——曹妃甸港正在兴建中,在河北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秦皇岛市又是行政领导暑期办公地和旅游胜地,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特殊的区位赋予了沿海防护林工程特殊的作用。
自然灾害频发
敲响了警钟
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率高,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在河北省亦不例外。全省沿海地区风暴潮、冰雹、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据记载,沿海地区大旱、大涝年份十年一遇,偏旱、偏涝年份五年一遇,雹灾十年八遇,风沙危害时有发生。据统计,1990年~2004年间,河北省沿海地区由于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价值大约为49亿元。1992年、1997年唐山地区先后发生两次风暴潮,最高潮水位达3.9米。两次风暴潮造成了严重的海水倒灌,使大面积农田被淹,丰南、唐海、滦南、乐亭4个县有0.7万公顷农作物绝收,损失粮食约2.3亿公斤。大量的公路交通设施、电力通讯设施、渔船及网具被毁,损失惨重。1997年,沧州市发生风暴潮,潮水暴涨,海水涌入河道,倒灌上游达60多公里,河道内最高潮水位达到4.5米。河堤四处溢决,农田、盐田、虾池被淹,村庄、农舍被毁,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2003年10月,沧州市沿海再次发生风暴潮,风力达到7级~10级,日降水量超过120毫米,淹没农田0.7万公顷,直接损失近5亿元。由于海水污染,1990年以来,唐山先后发生几次大的赤潮,造成大面积的养虾池被污染,4个沿海县约0.7万公顷的人工养虾毁于一旦。有的养虾大户,直接经济损失达30余万元。由河流改道和风暴潮引起的沿海湿地侵蚀也经常发生。1992年9月1日的6号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对黄骅市狼坨子贝壳堤海岸造成严重破坏,巨浪袭击并冲垮了贝壳沙堤,海水涌进贝壳堤外湿地,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频发的自然灾害敲响了警钟,当地的人们开始反思:经济过快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沿海地区没有生态屏障的保护,就没有安宁的家居环境,就没有富民产业的保障。
各级政府意识到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对于人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认识到建设海疆生态屏障的必要性。从1991年开始启动实施了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河北省一期工程规划范围涉及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的12个县(市、区)、2个国有农场,规划人工造林面积总任务为5.1万公顷。
2001年实施了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范围涵盖了沿海的15个县(市区)。规划人工造林8.1万公顷,中幼林抚育8.1万公顷。
生态屏障的构建蓝图正在由燕赵务林人描绘,生态屏障的框架也在逐渐形成。
沿海防护林体系初见成效
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沿海防林建设工程实施14年来,在项目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和各级各方的支持下,生态效益得到了初步体现。以枣粮间作为主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建设和以防风固沙为主要目的片林与农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框架基本搭建完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在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风固沙、阻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改良土壤和稳定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
据统计,河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一期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6.9万公顷,营造沿海基干林带297.4公里,新增和完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21.1万公顷,完成枣粮间作2.9万公顷。共完成投资1091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5万元,地方配套(含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0450.3万元。沿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12.38%增加到14.48%,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加强。二期工程从2001年到2004年底,已完成人工造林1.9万公顷。共完成投资56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00万元,地方配套(含群众投工投劳折资)4520万元。目前,河北省沿海地区有林地面积达22万公顷,其中用材林2.1万公顷,防护林14.4万公顷,薪炭林1.5万公顷,经济林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9%。
沧州等地区通过实施林粮间作、枣粮间作改善了田间小气候,促进了农业的增产、稳产。在同样条件下,有林网保护比无林网保护的农作物产量增加10%~30%。通过建设海防林基干林带及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地阻挡了海风、台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减缓了风害对农作物及林木的侵害。1990年8月23日,沧州市发生风灾,风力达到8级~12级,受灾面积2.3万公顷,绝产绝收面积0.7万公顷。经灾后调查分析,林粮间作地块农作物减产一成,而空旷地农作物减产达五成以上。通过建设护岸护堤林带,减缓了海潮对海堤、河堤的侵袭和冲刷,减轻了海潮、风暴潮、洪水的灾害。1996年,受暴雨、洪水影响,唐山市河道泄洪,102公里海挡堤坝不同程度受损。灾后调查发现基干林带断带或空档的堤段,10处出现险情,而基干林带完整的堤段,基本上没出现险情。据唐山市乐亭县气象部门调查,该县过去没有林网保护,风沙四起,全年大风日(风速17米/秒)平均为22.4天,营造农田林网后,全年大风日降低到3天~5天。
在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一个好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搞好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前提。在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二期工程建设前,河北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河北省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和任务等。根据河北省沿海地区三种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工程总体布局。一是淤泥质海岸为主的平原区:以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为骨干,搞好农田林网及河堤、渠边、路旁的绿化,形成防护体系,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二是沙质海岸为主的丘陵区:以固沙造林为主,重点营造防风固沙林和经济林。三是基岩为主的山地丘陵区:在抓沿海基干林带完善提高的基础上,抓好以沿海路为主线的绿化带建设。同时,因地制宜抓了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特用林和城市生态景观林建设。
2.广筹资金、增加投入是沿海防护林建设的经济基础。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国家补助资金也不高。为加速沿海地区绿化步伐,实现规划目标,河北省各地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一是争取各级财政拨款。每年沿海各市(县)政府都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海防林建设。据统计,2004年,共完成投资114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万元,地方配套848万元。二是有关部门投资。主要是农业、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的绿化资金。2002年,秦皇岛港务局投资150万元,营造13.3公顷高标准防风固沙林,成为一道抵御海风的绿色屏障。三是企业或个体、个人自筹。二期工程实施以来,沿海地区社会各界共筹资3200万元,占沿海同期投资的57%。秦皇岛天亚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近三年累计投资1200万元,完成沙地造林800公顷。
3.活化机制、政策支持是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保障。在海防林建设中,坚持创新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努力实现“由部门造林到全社会造林”的转变。一是鼓励大户承包,多主体参与,多形式造林,民营造林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全省沿海地区民营造林1.2万公顷,占同期造林总面积的63%。造林面积6.7公顷以上的大户达到1005户,其中33.3公顷以上的50户,67公顷以上的21户。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多元投资机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海兴县积极引进美国和澳大利亚冬枣、红枣加工项目,带动了沿海防护林的发展。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对造林户给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