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6月28日消息: 今年,全省各省辖市、包括一些县级市掀起了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的高潮。年内,13个省辖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修编要全部完成。日前,在对各地绿地规划进行评审时,我省规划、园林、建筑方面的专家呼吁,要正确对待城市绿地建设,用好绿地系统规划。
专家对各地存在的有关绿地建设的看法进行了“纠偏”。他们指出,搞“绿地规划”说到底是为了创造更好的城市景观,改善城市面貌。千万别把它当成城市发展的附属品,也别作为获得各种称号的“筹码”。
“如今,多数城市在做总体规划时没有把绿地建设纳入其中。城市总体规划限定的地块不能动,以后供绿地施展的舞台自然变得狭小。就像很多住宅小区一样,楼盘布局好后,才想到怎样在小区里安插景观,局促而难显成效。”东南大学教授杜顺宝认为,绿地不应该仅仅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填充,这样城市绿地的规划将很被动。
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吴弋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在城市总体规划前,对土地进行评估,决定绿地、农田、城市的布局,考虑好哪些景观要保留,哪些土地要建绿。而不是只想着通过规划多拿土地,盘活土地,最后才考虑用绿地来改善软环境,“点缀点缀”。这是“反规划”,步骤反了,至少要让绿地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全盘统筹,才能避免绿地仅是城市点缀品的尴尬局面。省建设部门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城建、规划、绿化建设隶属于各个部门,各行其是也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
创造性地布局城市绿色地带,能弥补绿地规划的先天不足。“但一环、两网、三纵、四片……此类的绿地规划模式普遍出现于各地文本中,不免有刻意追求‘对仗’之嫌,也看不出和其它城市的区别。”杜顺宝认为,不能单纯地为规划而规划,忽视了今后的实际操作和效果。“规划”是较长远的分阶段实现的计划。因此,绿地规划是城市需要什么,才做什么;不是现有什么,照搬而已。仅仅依据城市现有的结构来凑数字不行,不一定追求某种形式,要有意识地通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绿地规划等,改善城市性质和状态,提高市民居住的舒适度。
杜顺宝建议,在编制绿地规划前,先研究城市的风向、气候、建筑的朝向等,再加上规划设想,组织起来形成绿地系统。比如,怎样通过增加城市通风“廊道”、绿化带等,减少城市污染物,或让污染物尽快由“廊道”疏散出去,缓解热岛效应。
南京林业大学徐大陆教授也持同样观点。他说,苏中、苏北平原地区,城市线状单一,就像一个方块。如果能结合当地地形,建立适合自己的绿地系统,就能让城市更有生气。而目前的绿地规划一般都跟着城市固有的河道、水网、道路走。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不仅要利用现有的湖泊、河流,还要在此基础上,将该连通的河道连通,该疏浚的水系疏浚,打通城市水脉,才有利于整体环境的改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全省各地,包括苏中、苏北的一些县级市、县城,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的积极性都很高。但建设主管部门却不无担忧地表示,要避免让“绿地规划”演变成各地争取城市称号的“筹码”。如今,编制“绿地系统规划”被作为各省辖市和县级市评选“省级园林城市”的前提条件。不少地方理解出现偏差,把编制绿地规划的终极目标定为评选“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牌子拿到手,规划的“贯彻”也就到此为止。其实恰恰相反,园林建设主管部门是希望通过评选作激励,督促各地抓紧进行绿地系统的编制,有序、科学地进行城市绿地建设,创造宜居环境。如果本末倒置,只为应付审核,不但改变了评选的初衷,更不利于城市自身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