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苗木”现象折射出什么?

2005年06月23日 10:16中国绿色时报


  浙江园林网6月23日消息: 读报得知一条消息:甘肃省今年有10亿多株苗木积压,一些农户因销售无门,只能将积压的苗木当柴烧,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预计将近2亿元。(见《人民日报》2005年6月8日) 

  面对农民"苗木当柴烧"的困境,甘肃省林业主管部门一方面深入调查核实现有宜林面积,根据实际情况请求上级主管部门追加造林任务,增加苗木用量;另一方面加大封山育林的人工造林密度,将原有林地中的死亡苗木进行更新补植。此外还根据苗木品种,能培育成绿化大苗的鼓励继续培育,待日后应用到城市绿化中;能留床培育的小苗继续留床栽培。一句话,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想方设法帮农民挽回了损失,这一点令人欣慰。然而笔者认为,在积极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更需要思考的,则是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避免农产品卖难的重复发生,让农民不再受这样的煎熬。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距离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尚相差甚远,多数农民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安排经济活动习惯于受传统经济思维和社会信息(包括媒体、传闻和耳闻眼见的身边事)影响,生产盲目性很大。不少农民常被虚假的市场现象迷惑,看到什么好卖就一拥而上去种,一旦赚不到钱又马上转产,到最终产品滞销或销售看好时又后悔不迭,最终吃了市场的亏。据报载,甘肃省苗木积压,主要就是苗农盲目跟风扩大生产而忽视质量及产品结构性矛盾,而有关部门未能及时加以引导规范所致。类似现象近些年在不同地区多次发生,教训是很深刻的。出现农产品卖难,还缘于农产品的质量差距。甘肃苗木卖不掉,最根本的原因是苗木生产总量供大于求,且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杨、槐、侧柏等树种生产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云杉、国槐等树种数量严重不足,胸径5厘米以上的绿化大苗短缺,供不应求。所以造成这种状况,还因为近年来苗农盲目跟风扩大生产而忽视质量及产品结构性矛盾所致。 

  解决上述问题,靠一家一户的农民是无奈的。我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是:按市场经济自身规律,经济活动本应由农民按市场需求自己安排,不能由政府去指挥调整产业结构;但实际上多数农民又确实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这就不能不强调政府的适度引导和服务。所以,政府的农村工作重点,应在推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闯市场。要帮助农民开展市场预测和前景分析,从热闹的交易中看到存在的风险,从冷清的市场上看到潜在的机遇;还要保证生产、加工、消费协调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指导结构调整,建设一个成熟、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完善市场机制。 

  毋庸讳言,要引导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游泳,政府领导还须着力增强自身驾驭市场的能力,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否则,以其昏昏,焉能使人以昭昭?据报载:随着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启动,甘肃全省营造林面积由1999年的404万亩上升到2003年的973万亩。由于苗木供应紧缺,不少民营和个体农户纷纷育苗,全省苗木产量迅速上升,于是形成了"苗木热"。然而,正是在这股"苗木热"中,产业链条出现断档,市场需求明显过剩,而有关部门又未能及时加以引导规范,最终,"苗木热"突然降温,以至于"苗木当柴烧"。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自身来说,这其中是否也有教训值得总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