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湖之市“水文化”十里江滩芳草萋萋(图)

2005年12月26日 10:33长江日报杨捷 吴昊 袁功勇 张瑜琨 唐闻


    浙江园林网12月26日消息: 

    【编者按】

    已是2005岁末,“十五”随之而去,“十一五”接踵而来。

    过去5年,我市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除旧迎新之际,全市又马不停蹄地奔向新的五年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要发展,不唯看GDP。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发展的本质,越来越深切体会到科学发展观对于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意蕴丰富,虽然一言难以蔽之,但人们有直观的评价准则,那就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发展是硬道理,科学的发展自将获得老百姓由衷的认同。本报从今日起,特辟《百姓看“十五”》栏目,以百姓的视角和感知,集中展示我市“十五”期间的发展成果,激发全市人民完成好“十一五”规划的热情。 


图为江岸区后湖地区的一处小游园。洪洋摄

    暖暖冬日斜洒在新种的铜钱草上,岔马路街头游园林间的这块草地变得纯净透亮,像刚刚涂上绿色。

    这片即将在元旦开放的街头游园近4万平方米。草坪、大树、灌木丛、卵石步道、木板路,不断变幻着冲击人们的视觉。

    “游园长得很,差不多一站路远”,施工还在扫尾,住在马路对面铁路宿舍的两名女子等不及了,先游为快,认为“蛮有气势的”。

    一份创建园林城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共有各种公园和街头游园288处。

    前推15年,1990年武汉公园不过19座。与830万人口的需求,相距甚远。

    扩大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成为武汉人近些年,尤其“十五”的追求。

    23日,12.6公顷的紫阳湖面铺满冬阳。一曲《二泉映月》余音未了,湖畔李德荣老人品了口茶:“差不多吧,我天天来一回。”

    李大爷家住武昌复兴路,退休十多年,好拉二胡。过去,他在自家阳台拉琴,老是担心邻居的“白眼”。2001年,听说首义广场要整治,李大爷很是激动了一阵:拉二胡有地方了。

    可在首义广场转了两天,李大爷又回来了:“那儿不行,太靠路边,有点吵。”

    今年5月1日,收费20多年的紫阳公园免费开放。头一天,李大爷就去拉了个痛快,庆祝他与二胡有了“场子”。

    紫阳公园管理处主任介绍,公园免费后,游人起码增加三分之一。

    2001年起,我市中山公园、解放公园、和平公园陆续免费开放,堤角、汤湖等新建公园跟着免费。市园林部门统计,武汉免费公园已逾20个。

    韩女士从南岸嘴双街搬到汉阳桃花岛,午饭后,她照例直奔社区绿地——桃花岛游园。卵石道顺着坡地上下起伏,弯弯曲曲,令人回味。“我一天走它几遍,对身体有益”,家门口的“游走”成了韩女士一种生活方式。

    1999年,我市借江汉路、中山大道改造,开始建设街头小游园,装点城市,绿地向市民家门口延伸。

    2003年,市政府提出:将来市民出门500米就能见到绿地。

    如今,这个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全市建成街区小绿地和小游园224个。

    百湖之市的武汉,湖泊公园达到14个。水的灵性让市民有了更多选择。

    天晴的日子,蔡家田小区的老袁一准挑着大大小小鸟笼出现在菱角湖公园。

    树梢上,黑衣白肚的小鸟在湖面、草地上下翻飞,脆铃一般的“对话”回响在湖面上,水鸭划出一道道优美波纹。

    冲着这份宁静,袁先生总是舍近求远,步行20分钟带着鸟儿来追捧这片水世界。

    本月,东边已向城市透绿的菱角湖公园又要改造,增添湿地和岛屿,目标是建成充满乡村野趣的生态公园。我市公园正由早期综合性公园向着个性、生态方向发展,市民的“公园之选”,也越发可以讲究。

    淡淡的雾霭弥漫在长江江面,家住一元路的张婆婆漫步江滩。她说:“一年365天,总有300个早晨是在这里过的,每次至少锻炼2个多小时。”

    从上海迁居武汉的赵先生现住蔡锷路,对比上海、南京、武汉三地江滩,他评价“武汉的江滩是最大气最开阔的。地方大,空间大,武汉的‘水文化’,江滩是标志。”

    2002年,我市启动汉口江滩建设。一期二期从武汉港拉到长江二桥,4.3公里长的江滩变成了一个过百万平方米的休闲公园,成为武汉市最大的一片公共休闲绿地。

    2002年,武昌江滩进入建设。今年,汉阳江滩建设又拉开序幕。长江二桥至滨江苑2.7公里的汉口江滩三期即将完成。武汉城市核心区内的滨水景观正以恢弘手笔挥展,两江四岸的绿化景观,将在世界园林史上留下惊叹号,定会成为武汉人一种珍爱与自豪。

    1923年,武汉人有了第一个公园——首义公园。时下,武汉人的公园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