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林业改革 造林指标在第三季度就被突破1亿

2005年10月31日 09:29大连日报韩宗凯 张景华

    浙江园林网10月31日消息: 曾几何时,当我市市委、市政府提出1年种1亿株树的指标时,连林业战线内部许多人都觉得难以完成。事实证明,去年我市如期圆满地完成了1亿株的植树任务;而今年,1亿株树的造林指标不仅在第三季度就被突破,全市植树成活率、保存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是什么激发出了全市上下空前的“绿色生产力”?是改革。

    认识提升———思想深处的改革

    今年3月8日,对普兰店市林业系统的干部们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大连市造林绿化暨生态建设工作会议在棒棰岛宾馆召开。当晚,普兰店市市长姜周连夜召开市长办公会,会议从7时半一直开到11时半,姜周市长斩钉截铁的态度、观点鲜明的阐述,令在座所有人没有丝毫的困意。“从今年开始,普兰店市境内不许随意砍伐一棵树”、“普兰店生态建设要3年见成效、5年大变化,10年与国际接轨。”

    富有戏剧性的是,会上,姜周问普兰店市林业局负责人:“今年林业要大干,你们需要多少钱?”此前几年,普兰店市财政每年投入林业的经费都在200万元左右。见市长这么问,林业局负责人有些忐忑地使劲喊了一个数:600万!没想到,姜周市长闻言立即说:“这样吧,今年我给你们1000万,放开手脚干!”

    类似的镜头今春在我市各区市县频频闪现。庄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型中等海滨城市”的目标;瓦房店市市长徐长元提出“为官一任,绿化一方,植树造林怎么抓都不过分”;甘井子区以1.4亿元投入到旅顺北路的绿化、改造中;瓦房店市炮台镇党委书记姜云胜强调“咬住生态建设不放松”,今春其个人就栽树1000株……

    谈起今年植树造林的大环境,各区市县林业系统的工作人员用不同的语言向记者表达着同样的感受:“往年各级领导对林业也重视,可从未像今年这样上升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上”、“生态建设成为第一要务,表现在资金投入上,各县区、乡镇今年都创下了历史之最。”

    科学造林———造林方法的改进

    “年年植树不见林”———这是社会各界一度对我市造林质量的质疑。如今,这种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连日来,记者在各县市区新造林地看到,无论是荒山上、河滩边,树木成活率普遍达到90%以上,土地条件好的区域成活率甚至接近100%。谈及原因,人们异口同声:改进造林方法,科学造林。

    规划先行。造林如同城市建设,同样需要规划。有好的规划,才能有好的造林成果———这一观念已在我市林业系统迅速得到认同与实施。普兰店市林业局从去年秋天就开始着手今春造林规划设计,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其中造林地块全部用GPS实测。瓦房店市今春将50亩以上宜林荒山全部进行地毯式普查,登记造册、作出详规;对重点工程,全部按造林技术规程逐个小班设计,没有作业设计严禁施工,今春因此勒令停工3起。庄河市坚持在规划环节选择适地树种,消除了过去“有什么苗种什么树”的盲目性,还根据东部地区土质、气候,规划种植了1.2万亩板栗,带动了农民增收。甘井子区按照我市“西拓北进”的要求,聘请园林绿化专家对旅顺北路、沈大铁路两翼绿化带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形成了点线结合、景点和绿化带相配、多种树种搭配的绿化格局。旅顺口区根据区域特点,做出了栽大树、栽好树和密栽、见缝插绿的规划,同样形成了自身的绿化特点。

    把住苗木关。苗木质量的优劣是树木能否成活的关键。据介绍,在今春苗木紧张的情况下,普兰店市坚决封存了一大批有冻害和病虫害的苗木,瓦房店市也拒收不合格苗木5万多株,拒绝人情苗、关系苗2万多株。

    科学栽植。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今年在栽植树木过程中,各区市县普遍采用了一些新办法,如前一年雨季上山挖坑、回土,造林前用流水浸苗木两三天,苗根蘸泥浆、药液,用水桶装苗上山等。一位农村大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别看这些方法麻烦,还真好使,技术人员来教时,我们都认真学,效果可明显了。”

    机制创新———突破传统的革新

    我市黄海大道自1997年竣工以来,年年绿化,但大多是集体性的大会战,效果一直不明显。今年,所有经过黄海大道的人都惊喜地发现,沿线绿化工程骤然上了一个档次,山上、路旁、河滩,到处美不胜收,几乎看不到泥土裸露的路面。这是我市今年造林重点工程全部实施招投标造林的结果。

    仅以黄海大道普兰店段的44.8公里为例,今年由建设单位制作正规标书,面向社会有绿化资质等级的公司公开招投标,一包三年,包栽包活,然后再全额付款。在今春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中标专业公司在路两侧营造起5至8米宽、贯穿全线的绿化带,荒山、河流也全面绿化,高质量地栽植火炬、椿树、侧柏、黑松、杨树、柳树、连翘、地锦等树木60万株,使该路段的绿化、美化一次到位。

    如同对重点工程实行招投标,营造林机制的创新今年在我市各地比比皆是,均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如庄河市针对过去工程一律由政府集中采购苗木而存在林木成活率低、造管脱节、责任不清等弊端,今年由市政府出台文件,实行“谁造林、谁购苗”,秋季经林业局、财政局、监察局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再给予补贴,极大地激发了乡镇、村以及农民的造林积极性。许多地方还将不具备招投标造林条件的小工程,采取承包造林的办法,承包给专业队栽植,一包一年,避免了大规模群众造林责任不清、栽植质量不高的弊病,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产权明晰———林权制度的根本变革

    在普兰店市沙包镇奎兴村,记者看到一个房前屋后被五六百棵树紧紧围绕的农家院落,房主王传富老汉笑呵呵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些树全是俺和老伴这两年栽的。为什么栽?政策好呗。现在俺们这儿的政策是谁栽谁有———不管什么树,不管在哪儿栽,活了就归自己,苗木还由上面免费发放,谁不愿意呀?一到春天,俺们村里的人都追着林业干部要树苗。栽树不仅美化环境,也能挣钱。像俺这老两口,一年也能从这房前屋后的果树上挣到1万多块钱呢!”

    林权制度改革,是近年我市林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已经在我市广大农村激发出巨大的“绿色生产力”。用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的话说:“我市林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生态效应,因此林木不管属于谁,只要种活了,都是在造福子孙后代”、“也只有实现林有主、主有权,才能保证权有责、责连利,真正为林业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本着这一思路,从去年起,我市各县市区普遍在村民中实行了“谁种、谁有、谁管护”的政策,今年则进一步坚持“不栽无主树”,大力扶持非公有制造林、个体大户承包造林。

    产权制度明晰从根本上焕发出生态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我市北三市、南三区,群众自发植树、夫妻植树、祖孙造林的场面随处可见,成为我市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