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10月24日消息: 素有“北国江城”之称的吉林市,过去以雾凇闻名遐迩,如今又以绿色园林景观博得赞誉。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96%,绿化覆盖率达到41.7%,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9.1平方米,在全国大城市中居领先地位。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魅力城市”评选中,获得“中国首届魅力城市称号”;前不久,被全球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适宜建工厂城市之首。
实行科学规划,持续开展创建活动。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设北方“生态滨水型”园林城市的思路。全市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并大力开展绿色通道建设。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0.3万亩,“三北”四期工程人工造林11.5万亩,封山育林5.54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2.84万亩,营造红松经济林5009公顷,绿化公路两侧586公里,铁路两侧192公里,江河两岸399公里。
因地制宜,加快城区绿地建设。在城市街道绿地建设上,以种植乡土乔木树种为主,先后对180条街路进行绿化和改造,并实现树种多样化。在公园建设上,先后高标准建设江滨公园等开放性公园40余处。在居住区绿地建设上,坚持“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理念,对120多个旧居民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全市居住区绿化面积达60%以上。在单位附属绿地建设上,根据企事业单位性质,分别栽植具有绿化空气和杀菌作用的树种。全市400多个单位实现了普遍绿化,部分被国家命名为“园林式精品庭院”。
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城市绿化质量。吉林市以“生态走廊、景观簇园、魅力精品”为主题,启动“清水绿带”精品工程。现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建设,新增绿地面积200多公顷,栽植180多个品种,乔灌木20余万株,建设精品休闲区30多个。同时,还在城区新建、改建了世纪广场等一批绿化工程,在农村开展了村屯绿化、乡镇所在地绿化等绿化工程130多项,绿化覆盖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绿化投资多元化。吉林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市场化方式破解绿化投入难题。一是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组织相关部门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二是动员企事业单位投资绿化。自筹资金建设厂区、生活区绿地和小公园、行车道和绿化带等,投入资金达8000万元。三是广纳社会资金。先后融资3.8亿元,用于城市绿化重点工程和园林绿化建设。四是用资源转换投入。搭建政策平台,实行平等转换,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步伐。近5年来,全市共投入园林绿化及相关设施建设资金6亿多元,平均每年投入1.2亿元,为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