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古迹遗址大会通过保护文物"周边环境"宣言

2005年10月22日 08:39新华网刘畅 冯国 战艳

    浙江园林网10月22日消息: 为期5天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21日在西安闭幕,会议就文物古迹的“周边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西安宣言》。

    据介绍,《西安宣言》对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提出了评估、管理和保护办法,并要求通过立法、政策制定、规划和管理等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小城市化进程对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破坏。

    “这个文件的诞生体现了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念的新变化。”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说。

    “过去提到文物保护,一般是指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比如加固一座古建筑、清理一座石窟、发掘一处城址等等。”张柏说。“但是近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都表明,古迹遗址周边环境的飞速改变正在对它们的文化价值构成巨大的冲击。这一趋势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过去站在北京什刹海的后门桥上一眼可以看到几十公里外的西山,沿着这条视线走廊是尽显北京特色的红墙、灰瓦、碧水、柳荫。在什刹海周边还有卖艺的、做小买卖的。”张柏说。“但是现在,西山看不清了,天际线乱了,人文特色也消失了。虽然后门桥保护下来了,但由于环境的改变,文化价值已大大降低。”

    根据《西安宣言》,凡是对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价值构成影响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环境都将被看作是文物本身的一部分;而在具体的文物保护实践中,则要加入环境干预的内容。

    “现在,我们在进行铁路、公路等基本建设时会考虑微震对古代遗址的破坏,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会以最佳的方式去体现城市中历史遗迹的美感,甚至还会通过治理空气污染去优化文物的存在环境。”张柏说。

    “《西安宣言》的诞生得益于本次大会期间召开的‘古迹遗址及周边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城镇和自然景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科学研讨会,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提出了诸多案例与经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说。

    佩赛特尤其肯定了中国政府和专家在文物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他此次来到西安看到了大雁塔周围被复原的唐代风格建筑和园林,看到了明城墙周围的危旧房已被拆迁,并建设了环城河和环城绿化带,看到了唐代大明宫遗址开始向公众开放。他说:“这是中国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学者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佩赛特说:“在保护文物和发展经济方面是有一个平衡点的,但有时为了保护文物而牺牲经济的做法是必要的,更何况保护文物本身就是发展经济”。

    对于《西安宣言》的发表,不少中国学者表示“很受鼓舞”。西安市社科院副院长李骊明说:“它是人类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作为世界文物大国在国际文物保护规则制定上的一份贡献。”

    对于《西安宣言》的权威性,张柏表示,宣言虽然是非强制性的,但它作为行业共识将慢慢渗透到政府和公众的观念中,并最终影响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