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柏斌报道 确立国花不仅是文化象征的凝练,更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契机。中国牡丹产业联盟理事长谢向英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亟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国花评选机制,使国花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带动产业升级的有力文化符号。

作为长期深耕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中国牡丹产业联盟创始发起人谢向英身兼国农智库院长、牡丹产业委员会主任等职,致力于推动数智乡村、低空科技、再生农业等前沿领域发展。她率先提出了政产学研金用服务乡村,发起管理了二十多个专业委员会和联盟,助力未来乡村发展。
谢向英指出: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花卉生产国,至今尚未在法律层面明确国花,这不仅影响国际文化交流的标识统一,也错失了以国花引领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谢向英提出,国花评选应聚焦三大维度:首先是国花应当原产于中国,与中华文化高度契合;其次是具备广泛适应性与产业开发潜力;再者是公众认知度与民意基础。“要开展全国性调研,确保评选标准真正反映民意。”谢向英建议。
谢向英表示:国花的确立要超越象征意义,更要构建涵盖种植、采后处理、精深加工等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标准体系,同时构建国花文化标识体系,强化品牌效应。
谢向英特别强调国花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她说:中国花卉年产值已超2000亿元,但产业链仍面临品种权缺失、标准化程度不高等挑战。
谢向英表示:确立国花将推动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运营与高附加值开发。以牡丹产业为例,目前已延伸至药用、化妆品、食品加工等领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若能配套相应标准,将极大促进整个花卉产业的提质增效。
面对国际花卉市场由欧美主导的现状,谢向英强调:需要通过国花文化强化文化输出与技术标准制定权,推动中国从“花卉大国”向“花卉强国”转型。在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她主张通过制度建设明确经营者权责,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国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推进路径上,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设立国家级国花研究院,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重点攻关种质创新、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同时,推动国花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国花主题旅游"等新业态。
谢向英还呼吁加强国际、对接,积极参与参与国际花卉标准制定,以“国花外交” 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特质,同时释放产业经济效益。她说:“到2035年,随着国花产业链的发展,预计可带动年产值增长超千亿元,创造百万级就业岗位。同时国花种植还能促进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双赢。”
据了解,作为知名公益人、作家、诗人、艺术家,汉字书法魏碑非遗传承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乡村振兴基金主任,谢向英与艺术家谢云生共同创作《中国牡丹产业赋》等牡丹艺术作品,开展国际交流,组织了四十余次牡丹和芳香产业会议。
谢向英表示:国花评选只是起点,后续还需立法保障、标准引领、科技赋能与政策协同,共同共同推动国花文化繁荣发展,让国花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带动产业升级的亮丽名片,为全球花卉产业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