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柏斌报道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联合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吉成园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的《滇丁香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并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

据《指南》第一起草人、该所研究员马宏介绍:滇丁香属是茜草科的常绿灌木或乔木,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至东南部,共5种。我国分布滇丁香、鸡冠滇丁香和馥郁滇丁香共3种,其中鸡冠滇丁香为云南特有种,而馥郁滇丁香在国内仅残存云南1个个体数量不足500株的极小种群。
马宏指出:该属植物花期长、花艳丽芳香、花序大且密集、四季常绿、叶片翠绿光亮、株型优美等特性,是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园林及盆栽优良材料。在国外,欧美部分国家和日本等已引种并少量用于园林和盆栽,但无培育出新品种的报道。尽管我国的滇丁香资源独特,但产业化进程长期停滞。目前国内尚无自主培育的新品种问世,也未形成商品化生产应用,仅在南方园林中有零星应用。云南省有关花企对其进行过引种开发但均未成功,至今市场上未见规模化成品销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规模化培育生产的滇丁香新品种盆花
马宏认为,其原因是引种栽培的滇丁香茎腐病极为严重,导致大量死亡,尤其是在经历先雨后晴的天气后,感病率可达80%以上,导致几乎全部植株死亡;其次是其自然花期为10-12月,难以契合年宵花销售旺季;再者是植株生长快、枝条易弯扭,株形控制难度大,制约了盆栽市场开发。
据了解,马宏领衔的编写团队自2009年开展滇丁香相关研究工作以来,通过对覆盖云南省文山、怒江等9个地州市30余个县、区及广西和西藏等地的滇丁香属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摸清了其分布及资源状况,对其生物学特征、形态变异式样、遗传结构和多样性等进行了详细记录。同时在该所滇中高原试验站营建资源收集圃5亩,收集保存优良家系种质,开展了种苗高效繁育、优株选择和杂交育种研究。

家庭摆放的滇丁香盆花
经过十余年攻关,目前团队研发的“滇丁香的组培快繁方法”、“鸡冠滇丁香的组培快繁方法”、 “一种滇丁香枯萎病的防治方法”和“一种调控滇丁香花期的方法”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集成的优化水分管理和配方基质扦插繁殖技术,生根率高达90%以上;滇丁香枯萎病的防治方法,有效解决了产业化发展中最主要制约因素的茎腐病问题;调控滇丁香花期的方法解决滇丁香花期与销售旺季不匹配的难题。此外,株形调控技术也日臻完善,能满足园林景观和室内盆栽需求。

被云南省林草局评选为“云南省十大林草植物新品种”的滇丁香杂交品种‘暖香’
以上成果为《指南》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分类性状选择和定级标准等方面提供了直接、有效的参考,确保了《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指南》不仅对提交的测试材料提出明确要求,还明确了包括周期、地点、条件、设计、观测在内的测试方法及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判定原则和标准规定。此外还通过性状表列出了性状名称、表达类型、表达状态及相应的代码和标准品种、观测时期和方法等内容。

种内天然变异筛选培育的滇丁香新品种‘红福’‘香妃’(上)‘金雨点’‘香波’‘香雪’
马宏表示:目前已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该《指南》的实施将规范滇丁香新品种测试,加速优良品种选育进程,对推动我国特色花卉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