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株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跨越时空的见证者。
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系统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让全市276株“绿色国宝”在精心守护下焕发勃勃生机。其中,琅琊山欧梅更是入选全国首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而且是安徽省唯一入选对象。
从法治屏障到全民守护
欧梅苍劲挺拔,被誉为“花中巢许”,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这株千年古树茁壮生长,得益于滁州构建的严密保护网络。

欧梅
滁州市充分发挥林长制优势,林业、司法、琅琊山景区管委会等多部门携手,为古树筑起法治屏障。尤其是“千年古树·司法守护”等专项行动,让保护工作有了更坚实的法律后盾。
保护古树是一场全民行动。志愿者们为古树挂牌守护,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年轮印记,亲子家庭在古树下聆听自然课程……“情系欧梅”植树、“邀您来为古树安家”、“遍访椒陵古树行”等系列活动,以及《森林之窗——古树名木保护》专题片的宣传,让古树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如今,主动守护这些“绿色老人”已成为滁州市民的自觉行动。
从一树一策到科学复壮
面对这些历经沧桑的宝贵资源,科学管护是关键。
滁州为每株古树建立了电子身份证,实行“一树一档”精准管理。同时,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所属责任区林长职责,科学制定“一树一策”养护方案,建立巡查管护网络,落实“一树一人”,从日常巡护到健康记录,实现全周期管护。此外,滁州还为全市古树名木投保意外灾害险。
对“抱病”古树,则有专家“把脉问诊”。通过实施科学复壮工程,全市已有12株濒危古树重焕生机。针对极具文化价值的欧梅,当地还成立专门工作室攻关繁育技术,成功培育幼苗3000余株,让这份千年文脉得以延续。
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保护古树,不仅要让它们健康生长,更要让其中的文化价值焕发新生。
在大王银杏公园,400多岁的古银杏成为网红打卡地标;天长市为保护老城区的13棵古树,建设了胭脂山公园,让城市留下记忆;南谯区将散落的古树串珠成链,打造系列微公园,成为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同时,滁州市还编纂《滁州古树名木志》等书籍,为古树留下了珍贵的“自传”。琅琊山定期举办的“欧梅咏芳”文化雅集,让古树文化在诗词吟诵中代代相传。
尤其是随着《滁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的出台,古树名木资源已纳入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古树名木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其中,全椒县将古树保护与碧根果采摘节、“正月十六走太平”等民俗活动相结合,走出一条林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守护好这些‘绿色国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滁州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创新保护方式,特别是把欧梅保护繁育作为重中之重,健全动态监管体系,讲好古树名木故事,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水平,让古树名木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