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柏斌报道 桂花是木犀科木犀属常绿阔叶乔木,因其枝繁叶茂,芳香浓郁而广受人们喜爱。桂花在园林中应用广泛,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尽管其地位显要,但身世却众说纷纭,其“成名”历史更是鲜有人能完全说清。
成都花企培植的桂花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花卉文化研究专家程杰受访时,揭示了桂花被明确认识与记载的时间、及其观赏价值与文化意蕴的发现与发生的精彩历程。
宋前之“桂”非今桂,两种植物名同实异
程杰教授通过对唐宋以前文献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梳理分析,得出了一个颠覆大众认知的结论:我国宋以前(包括唐代)的各类文献典籍中提及的“桂”,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木犀科桂花,而是樟科的肉桂类植物,叶面的三条纵向叶脉,是樟科肉桂类植物最典型的特征。他说:在古代,“桂”之所以备受重视和推崇,是因为樟科类桂树的树体高大,树木、树皮、树叶等均具芳香,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并广为应用。桂树木材可用于建造“桂宫”“桂殿”等建筑,制造“桂舟”“桂棹”等用具,可以用作“箘桂”“桂枝”等著名药材、“椒桂”“姜桂”之类日用香料。
樟科肉桂类植物的叶片(朱明明摄)
五代宋初始现身,因木得名称“木犀”
程杰教授指出,现代木犀科桂花,是宋代才开始见于记载,明确被人们发现和认识。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北宋太宗朝的乐史编纂的全国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该志记载明州(今浙江宁波)有一种特产,名为“红木犀”,即现在所说的“丹桂”(红色桂花)。这是桂花最早的名称,源自桂花树的木材具有犀牛角般的纹理,“当时人们用来制作盘托、罐盖、笔架之类生活用品。这表明,桂花最初是因为木材的应用价值而进入人们的视野,时间可以上溯至五代。”程杰教授说。
清汪承霈《四时花卉》(桂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中叶花渐闻,芳香价值始凸显
从实用木材到观赏的名花,桂花的“身份转变”发生在北宋中期。此后,桂花才真正以观赏花卉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据程杰教授介绍,北宋中叶,《洛阳花木记》将木犀作为观赏花卉记载,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后“岩桂”“九里香”“桂花”等突出其生长习性或其浓郁花香的名称陆续出现,其观赏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发现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园艺应用也越来越广。最终,“桂花”通俗易懂的名称逐步取代“木犀”,成为最流行的称呼。
桂花树木料制作的木碗,纹理与犀牛角恰相似
假借芳名含古意,文化地位速飚升
桂花为何能迅速后来居上,跻身名花行列?程杰教授认为,“假桂为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科学上说是一个历史误会,而从文化上说却是一个美好的机遇。桂花借助传统樟科桂树的芳木之义,显示其胜在香味的观赏价值。与此相应,传统所说只是樟科桂树的月中桂影,科举高中的“折桂”等丰富美好的文化意味,很自然地转移到了木犀科桂花身上,极大地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和公众接受度。
桂花的景观应用
程杰教授说:到南北宋之交,桂花跻身名花之列,被文人雅士尊称为“仙友”,由此奠定了在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崇高地位,香溢四方,传颂至今。
程杰教授的考证,不仅正本清源,厘清了樟科桂树与木犀科桂花名实演变与历史交接,弄清了我国桂花最初为人们发现认识、引种欣赏的时间,同时也展现了植物认知如何随时代发展而深化,相应的文化情怀与符号意义如何与时变化、不断丰富的历史进程。一株小小的桂花,背后承载的是鲜活的生活风情与丰富的文化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