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川西北发现报春花属两个新物种

2025年09月16日 10:01园林网柏斌

本网讯 记者柏斌报道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邵剑文教授团队联合滁州学院、四川山花烂漫莳园艺有限公司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在川西北地区发现的报春花属藏报春组新物种绒绒报春和涪江报春,最近在国际权威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

a19c8f9bda6aee7101a097ce133c42e8.jpg

绒绒报春野生种群

    报春花花色丰富,花型小巧玲珑,是盆花或花坛、花境布置的重要早春观赏花卉。全世界报春花属有548种,中国是该属的分布中心之一,原生种多达300种。

2024年春,成都山花烂漫莳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杨在四川青川县房石镇进行观赏植物资源调查时,意外在岩壁缝隙中发现了一种叶片羽裂,密被长绒毛,观赏性极强的报春花。随即拍摄照片发送给安徽师范大学张思宇博士咨询。长期致力于报春花属、石蒜属等植物类群的系统演化研究的张思宇和导师邵剑文教授团队经初步鉴定,认为是新物种。

6d91b8eccade6e2cdc5ee05257956dc1.jpg

生长在岩壁缝隙中的涪江报春

为进一步确认其分类地位与分布,研究团队展开了系统性的野外调查与采样工作。令人惊喜的是,在后续考察过程中,团队在江油市武都水库附近的岩壁上再次发现了一类形态相似的报春花。通过进一步的多维度研究,最终确认绒绒报春与涪江报春均为独立新种。

据胡杨介绍,绒绒报春观赏价值高、易繁殖,其加词取自中文名拼音"rongrong",形象体现其全株被毛的特征。而涪江报春的命名则源自其发现地——涪江流域,强调其地理起源。

绒绒报春和涪江报春同均为多年生草本,株高5—10厘米,伞形花序,花期均为1-3月,花冠淡紫色、粉色至近白色。原生境均为石灰岩壁缝隙。不同的是,绒绒报春花原生境多与戟状铁线莲、尿罐草共存,而涪江报春则与极危物种距瓣尾囊草混生。

ba1b0b277889d37f10fbcf91c35d40bb.jpg

人工培植的盆栽绒绒报春花朵繁密

据介绍,绒绒报春目前仅分布于青川县约2公里长的河岸区域,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但种群数量较大,耐旱性强,受人为干扰较小,被评为"无危"(LC)。而涪江报春的命运却令人担忧。因其原生境位于目前已成为热门攀岩区的武都水库岩壁,其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分布区狭窄,被评定为"极危"(CR)。

ad396f0f438cadc0e974211e5a8aa873.jpg

人工培植的盆栽涪江报春叶色青秀、冠幅丰满

研究团队指出,藏报春组物种多分布于四川盆地周边山区,本次发现不仅丰富了该组的物种多样性,也为整合分类法在快速分化类群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实证性研究案例。

87d37e72b118ddf6b07d29901ed5bd7c.jpg

人工培植的盆栽涪江报春花开正好

目前,研究团队正积极开展两种报春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涪江报春原生境的保护,尤其需要管控攀岩活动,守护这一极危物种的最后栖息地。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