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在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充分放活集体林地经营权,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朝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改革目标前进。
“三权分置”落地见效
保山市深入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在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进山入林,依法流转集体林地,充分放活经营权。
目前,全市办理规模以上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登记47宗,发放股权证10.36万户、均利证4.66万户。林农通过林地流转、基地管护,以及参与林下种植、养殖等经营活动,2024年实现经营收入18.79亿元。
通过建立林业部门负责林权管理、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登记发证、乡镇负责纠纷调处工作机制,保山市依法调处权属不清、一地多证等历史遗留问题125宗。
为打通机制壁垒,保山市加强林权数据转换和林权信息平台建设,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纳入不动产登记系统,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已有林权登记数据库的日常转换工作,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同时,对存量数据按申请一宗、整合一宗、规范一宗进行整合并纳入登记,全市已完成数据整合6771宗。
资源保护利用并举
以改革服务保护、林权促进发展为宗旨,保山市坚持资源保护与利用并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森林质量,保障企业和林农权益。
通过实施林分改造、森林抚育、选育优良树种等措施,保山市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更新,实施森林抚育19.86万亩、核桃提质增效8.69万亩、油茶种植7.5万亩,完成营造林13.29万亩。
同时,在充分尊重林农意愿、保障农民利益基础上,科学合理、依法依规优化公益林中集体林比例,增加用材林和能源林造林比重。全市公益林从246.4万亩优化调整为233.3万亩,集体林占比从50.2%调整到49.3%。
聚焦加强集体林森林经营,保山市探索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管理制度,支持和引导规模经营主体单独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实现森林经营利用林地129.36万亩。
科学合理采伐林木,是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主要措施和必要手段。保山市取消集体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实行告知承诺方式审批,对蓄积不超过30立方米或面积不超过5亩的小额采伐,取消伐区设计、伐前查验等环节;对超出规模的,只需编制简易作业设计。2024年,全市发放采伐证2.54万份,审批采伐蓄积67.46万立方米、面积21.35万亩。
金融服务林业发展
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保山市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引领作用,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新型林业保险等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为林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
保山市完善新型林草保险,将森林火灾保险优化成林业保险,理赔范围由原来的森林火灾损失理赔拓展至所有自然灾害导致的林木损失理赔,从单纯防范火灾发展至兼顾林农权益。探索林权收储担保机制,委托保山瑞源公司为建设主体实施18万亩国储林林权收储和建设,获得金融支持12亿元。
2024年以来,全市林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11亿元,同比增长38.4%;林权抵押贷款余额6.24亿元,同比增长192.71%,共投保林地面积1916.59万亩。
在大力引导金融资本进山入林的同时,保山市实施金融林企联村行动,探索金融机构、林企和林农联动机制,探索开展毛慈菇、羊肚菌等林药、林菜种植,2024年实现收入4.89亿元,林农获得工时劳务费600多万元。
林下经济兴产富民
利用商品林和二级公益林中广阔的林下空间,保山市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探索形成“一租二管三分红四带动”的林下经济发展“保山模式”,把产业链条留在当地,把就业机会留给农户,把经济收益留给乡村,实现企业安心、政府放心、农户欢心。
保山市在集体林下种植重楼、万寿菊、红花等中药材30多万亩,产量8.79万吨,产值27.5亿元。建成森林康养基地103个、森林乡村(社区)447个、森林文化小镇1个、森林康养景区40余个,森林康养步道300多公里,开发健康运动30多种、康复疗养项目20多项,年接待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400多万人次,收入33.4亿元。
合作经营提高质效
立足集体林地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现状,保山市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走场村合作的路子。
保山市人民政府出台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5条政策措施,从提升森林资源营林质量、培育壮大林场花卉苗木产业、盘活资源资产壮大资源经济、联姻科技促进技术人才培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保障力度等5个方面着力,全面提升国有林场发展活力。
同时,探索实施“百场带千村”行动,将昌宁县观音山国社合作林场打造成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先后在全市国有林场建成林下中药材种植试验示范基地3000余亩,发展红花油茶1800余亩。在腾冲市沙坝林场创新“公司+林场+合作社”模式,林下种植灵芝500亩,带动当地林农每年户均增收10万元,种植越南人参1000亩,实现亩产值42.2万元。在腾冲市苏江林场推行“林场+企业+护林员”机制,实施林下养殖独龙牛项目,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