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地处南疆的阿克苏地区,麦苗返青、杏花盛开,机械轰鸣作响,人们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为荒漠带来勃勃生机。
阿克苏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阵地,荒漠化土地面积1.48亿亩。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阿克苏各县市创新治理方式,围绕打造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特色沙产业“三个标杆”,探索“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分布式光伏+抽取地下苦咸水+造林”“承包确权+产业联农”等模式,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并持续扩大。
走进拜城县亚吐尔乡伊希塔其村,亚吐尔吊干杏基地去年新种的树苗长势良好,有的枝头已缀满杏花,万亩基地极富生命力的场景与远处荒漠戈壁形成鲜明对比。
在项目落地前,这里是和远处戈壁一样的景象,荒凉、没有生机。为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与林果业协同发展,拜城县全力营造优质的招商引资环境,2023年,引入新疆华凌集团投资的拜城县瑞林果业公司,实施吊干杏种植项目。
“作为塔河生态治理的关键工程,我们已在5.7万亩土地上种植了吊干杏、酸枣、沙枣和文冠果等经济林果,还在林间套种打瓜、甜菜等,为土壤培肥。今年,将有部分杏树挂果,明年可实现丰产。”华凌阿克苏林业公司党支部书记魏柯介绍说,通过项目实施,不仅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吸引了鹅喉羚、野兔、狼等野生动物回归,发展沙产业还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极大地缓解了周边农村季节性就业问题。
目前,项目已带动3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月平均工资4000—5000元。吊干杏预计明年迎来丰产,初果期亩产量可达400公斤,盛果期亩产可稳定在800公斤以上。按照市场价计算,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16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拜城县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也吸引了一家河南民营企业家张浩燃的目光。他投资1.08亿元,实施7800亩酸枣种植项目,为当地防沙治沙工作注入绿色生机。
“为何看好拜城县?”记者问道。
“这块戈壁地虽然土壤贫瘠,但水源有保障,适宜发展酸枣种植产业。另一个原因是,我考察时,与县委书记认真交流想法,对方介绍了当地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现了拜城县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更坚定了我在这投资兴业的信心。”张浩燃介绍,酸枣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276倍,但大部分为野生,品质参差不齐,人工培育量极少,发展酸枣种植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该项目已投入4000余万元,完成了全部土地平整工作,初步具备种树条件,今年将完成7800亩酸枣种植任务,预计年产值可达3500万元。项目已为30人提供固定就业岗位,人均月薪达6000元,预计夏季用工高峰时可带动2000余人次实现季节性就业。
“我相信这片土地会重新焕发生机,当地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在张浩燃看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结合,正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他追求的目标。
沙雅县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阵地,当地防沙治沙工作长期面临用电用水难、成本高等难题。中电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的实施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项目经理杜思伟介绍,该项目装机容量250兆瓦,占地面积7650亩,投产后年发电量4.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3.7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8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80.4吨。
为有效保护光伏设施,项目区域外围种植了梭梭,光伏阵列内铺设草方格进行工程固沙,构建了风沙综合防护体系,不仅推动沙雅县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还使区域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沙雅县用水难,难在地下水是苦咸水。在原有光伏取水的基础上,我们探索苦咸水淡化技术,在盖子库木乡防沙治沙基地先行试验建立了50亩苦咸水淡化土地改良示范基地。”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水管站站长黎雪峰指着不远处一片绿油油的小麦田介绍道,淡化后的水含盐量达到每升0.12毫克,基地内小麦、白菜、油菜生长良好。目前,每立方苦咸水淡化成本约2.1元,后期将探索由国企投资建设取水及淡化设备,降低苦咸水淡化成本,为当地沙产业发展提供生态用水保障。
通过运用苦咸水节水滴灌造林,沙雅县实现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治理与促进沙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有机结合。
走进沙雅县仙草蓉公司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仿佛进入了沙生植物王国,梭梭、柽柳、四翅滨藜、碱蓬等万余亩沙生植物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基地与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与沙产业基地相衔接,大力发展节水林草,选育适合沙雅县推广的治沙先锋植物,实现了沙生植物种质资源本土化。同时,探索运用‘两行一带’种植模式,栽植沙生植物并嫁接肉苁蓉,每亩增产200公斤。”该公司技术负责人苟林介绍,目前,基地肉苁蓉栽培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自主研发肉苁蓉保健品8个、申请专利17项,2023年还承担了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为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行走在阿克苏大地,从黄沙蔽日到绿富同兴,阿克苏正书写着新时代“人进沙退”的传奇。随着防沙治沙工作不断推进,这片土地将演绎更多沙海变金山的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