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以竹代塑 点“绿”成金

2025年04月02日 10:00池州日报徐婷

池州市全力推动竹产业领域改革攻坚,强化技术攻关,促进高质量发展— —
以竹代塑点“绿”成金

春风轻拂,池州山峦间,62万亩翠竹拔节而上,向着澄澈蓝天奋力舒展,生机勃勃。  

竹子,一头连着低碳环保,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安徽省池州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抢抓“以竹代塑”机遇,全力推动竹产业领域的改革攻坚,强化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一系列“以竹代塑”新产品,勇立潮头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

全国首台套全竹资源化热解成套设备(资料图)。

政策引领,筑牢“以竹代塑”根基

竹子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环保可再生的生物材料,产业潜力巨大。池州市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和重点林区,竹林资源较为丰富。但长期以来,竹产业深陷利用率低、采伐方式原始等困境,发展步伐受阻。  

面对困局,池州市以改革创新的勇气积极破题:早在2021年,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通过培育竹业经营主体,优先将竹业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大力推动建设竹片生产专业初级加工网点,实现竹子就地初加工,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3月18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毛竹加工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初加工后的毛竹正装车运往一家生态竹纤维科技有限公司。“以往,这片山基本无人打理,竹子要么简单制成家具,要么就白白烂在山里。”基地负责人胡德胜感慨道,如今,村里建起2座竹材料生产加工厂,每年能消化3500吨毛竹,山里的竹子有了大用处。  

在池州市,像这样的毛竹初加工基地有不少。全市已建成20个定向竹片厂,竹片定向年供应能力超10万吨,价格也涨至每吨800元,有效提升了竹农收益。  

2023年,池州市先后印发《池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若干举措》,将“以竹代塑”列为十大低碳应用示范场景重点打造。2024年,池州市出台《池州市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产销对接促进、重点场景替代、社会宣传引导“五大行动”,持续巩固和拓展改革创新成果… …  

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扶持,池州市成功打通“以竹代塑”进程中的堵点,破解竹子“下山难、下山贵”难题,拓展竹产品应用场景,让“以竹代塑”全面驶入发展“快车道”。

智改赋能,解锁竹材多元价值

一根竹子,能加工出多少产品?答案是170余种!在该公司,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竹子的价值被深度挖掘,给出了令人惊叹的答案。  

3月17日,走进该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原本粗糙、质朴的竹材,在数控破竹机、智能分片系统、超声波清洗线等18道精密工序的“打磨”下,如同经历了一场神奇的魔术,精准变身为6到12毫米的标准吸管,整个过程高效又流畅。  

“塑料廉价、便利、用途广泛,一度被视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材之一。想要‘以竹代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关键。”该公司董事长殷明亮满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自全球掀起禁塑浪潮后,公司在2017年果断布局,先后重金聘请4个博士团队,投入1000多万元研发资金。经过三年攻坚克难,终于在2020年成功研制出智能钻孔机,一举攻克竹吸管规模化量产的技术难题。“目前,我们公司竹吸管年产量高达20亿支,产品畅销全球。仅2024年,公司就实现产值10.2亿元,自营出口额达6000万美元。”

“以竹代塑”机遇空前、前景无限,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组建研发中心,开发智能竹加工专用设备并自主研发产品,近三年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8项、外观专利3项、国际PCT专利5项。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还牵头制定了竹饮用吸管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如今,从日常用的竹签、竹筷,到搭配饮品用的竹吸管、甜品用的竹雪糕棒,池州竹制品靠着技术创新,在日用品、快消品领域全面开花。为促进“以竹代塑”产品快速融入大众生活,池州市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截至目前,已初步建立“以竹代塑”进机关食堂、星级酒店等应用推广场景5个。

延链补链,绘就竹业发展宏图

“在这里,每根毛竹都可以‘吃干榨尽’。”走进该公司绿色低碳智能循环产业园,只见加工剩余的竹废料被送到这里,经高温热解变成高品质竹炭。

“这是全国首台套全竹资源化热解成套设备,过去一根毛竹做成竹制品我们只利用了30%,剩下的只能当作废料卖掉。现在竹片在进行深加工制成‘以竹代塑’产品之后,产生的竹屑、竹废料还可以进一步被加工成为活性炭、固态电池用硬炭负极材料和生物炭纤维。”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德震介绍,竹屑热解过程中产生的蒸汽还可以再利用,能有效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

如何让一根毛竹“全竹利用”?近年来,池州市一直在延链补链上下功夫,逐步构建起“龙头企业(精加工中心)+循环产业园(深加工)+毛竹破片厂(初加工)+村级毛竹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完整产业模式,为池州绿色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如今,池州竹产业改革创新实践正在被其他竹资源丰富的地区“复制”。在2024安徽首届“以竹代塑”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池州高新区与中车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池州设立全国分布式循环产业园总部基地,在全国竹资源丰富地区打造50个以上分布式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截至目前,黄山、安庆、宣城均投资建设了竹智能循环产业园。

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池州成功将竹子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24年全市竹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26%,成功入选首批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城市。“下一步,我们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以竹代塑’和‘竹炭深加工’产业向纵深发展,做成整个皖南地区的标杆产业,预计2030年池州竹吸管年产量可达300亿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池州市发改委重点项目协调管理处副主任姚丽表示。


(来源: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