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林长制为统领,全力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高位“治林”、见缝“扩林”、从严“护林”、统筹“用林”四大行动,促使林长制从“建章立制”向“推深做实”迈进,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构建林业大保护、大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位“治林”,激活林长“新动能”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扛起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主体责任。推行一林一策、一林一牌、一林一督和考核相结合管理机制,州级总林长以身作则,积极履行职责,开展巡林调研10次,签发总林长令2道,针对林草资源保护发展作出12次重要批示,召开9次林长制月调度会,成功解决林草资源管理480个重点难点问题。运用“四单两函一通报”机制,向州级林长发出22份工作提醒,向下级林长及林长办发出36份书面提醒,督促各级林长巡林达6万次之多。
在林长制的强力推动下,文山州稳稳守住357.35万亩天然林、992.33万亩公益林以及3201株古树名木的生态安全,引领全州林草事业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见缝“扩林”,勾勒生态“新图景”
坚持将绿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常抓不懈,秉持见缝插绿、添林造景理念,致力于以“处处美”解锁“全域美”,持续书写绿美文山生态新篇章。扎实推进“一人十树、一村万树”三年行动,常态化开展“绿美文山先锋行”行动,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义务植树,累计植树807.98万株,种植观赏苗木和经济林15万株。
大力推进县(市)树、花示范点建设,成功完成197个示范点建设任务,精心打造62个绿美社区(街区、街道)、4.82万个美丽庭院,86个村庄荣获“省级森林乡村”称号。绿美文山建设实现从“一处美丽”到“处处美丽”精彩蝶变,真正做到全域增绿、增美、添彩。
精准开展国土空间林地空缺资源分析,在有限林地空间内巧妙布局、见缝插绿,为广袤大地增添一丛丛、一片片新绿。2024年,营造林46.72万亩,完成退化林修复26.53万亩、草原改良0.3万亩、封山育林11.09万亩、退耕还林28.76万亩。
从严“护林”,织密资源“保护网”
精心织细全覆盖管护网,全力夯实林草工作基础,持续强化管护举措,深入落实林草湿资源监管“六项机制”,林草行政执法模式从“被动发现、主动查处”向“主动发现、常态查处”转变。
2024年,立案侦办涉林刑事案件466起,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469人,违法图斑数量从2023年262个已降至111个,违法面积、违法蓄积、违法案件数量实现“三下降”。
聘请18558名生态护林员协助开展资源管护工作,认真核查森林督查1期、2期变化图斑8094个;完成林草湿荒变化图斑核查8320个、地类对接88.51万个,工作进度和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持续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建设,实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项目5个。在自然保护区内,柿树科、蕨类等植物新种相继被发现,滇木花生、广西火桐、大围山梧桐的分布记录不断被刷新。同时,自然保护区内还相继监测到蜂猴、倭蜂猴、林麝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全州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维护。
统筹“用林”,按下发展“快进键”
坚持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区域联动、协调共享战略载体,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精致州府、别致县城、特色乡镇和美丽乡村,形成产城景融合互动、山林城交相辉映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坚定践行“1+3+8”(林下三七+油茶+8个特色林产业)林草产业发展思路,积极与朱有勇等院士专家团队、科研院所、西南林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全省种植面积及产量最大的油茶基地98.61万亩、八角基地99.34万亩以及蒜头果基地5.11万亩。
积极探索推广林药、林菌、林果、林粮、林下养殖等多种立体经营模式,发展林下中药材55.25万亩,林下黄精、砂仁、滇重楼等种植面积均位居全省前列。
2024年,全州林草产业总产值271.87亿元、同比增长23.26%,提前实现“3815”战略预期目标。
充分发挥32万亩国有林区林地优势,盘活国有林资源资产,全面推进8县(市)保障性苗圃建设,马关金城国有林场“国有林场+国有企业+绿美建设”苗木订单合作模式被纳入国家种苗基地建设试点。
深度融合绿色森林康养旅居,利用30.32万亩林地,精心打造集采摘、生态观光、森林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广南六郎城、西畴香坪山、马关马洒等康养旅居“靓点”综合体(基地)49个,实现企业、村民、村集体增收35亿元,有力推动了经济效益质量和森林旅游富民强村“双提升”,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