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杜尔伯特沙丘变苍翠林海

2025年03月27日 10:26中国绿色时报岳海兴

早春时节,地处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南部的新店林场一片静谧。登上观松塔,棵棵樟子松披绿,风穿林间,飒飒作响。

杜尔伯特县是全国90个完整沙区县之一。曾经,受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风沙影响,生态环境逐年变差,耕地、草原沙化严重,县内形成了八大沙地和两大荒坡。20世纪50年代起,杜尔伯特县以新店林场为起点,带动全县,开启了科学治沙的艰辛探索。

新店林场建于1958年。建场初期,这里的土地荒芜、尘沙飞扬。当地人为此编写了一首打油诗:“新店大沙窝,旱天沙误车,种地不打粮,栽树难成活。”风沙之害,由此可见一斑。

建场初期,举步维艰。林业经营发展缺少科学规划,造林造不活,沙岗依然是沙岗,飞沙依然是飞沙。新店林场的沙地到底能不能长树、到底能长什么树?这是当时摆在造林人眼前的难题。

当时,林场技术员白兴洲提出了采取压干造林方式进行栽树。按照这种方式栽种了将近1000棵杨树,所有杨树枝繁叶茂、茁壮生长,成活率达到98%。

以此为基础,新店林场人探索和研究各种造林方案,大力开展林种实验,引进樟子松,寻找新店林场发展经济林的出路。林场成功研究创造的“条状整地法”减少了风沙危害、提高了树苗成活率,此项成果在全国推广,并被编入林业中等专业教科书中。1979年,林场发明了幼林联合除草机、松树防寒机、悬挂植树机、联合起苗犁,在全省科学大会和全国科学大会进行展出,并荣获林业部林业机械二等奖。

如今,新店林场经营面积19.7万亩,有人工林面积14.6万亩,其中樟子松面积5.4万亩,是黑龙江省西部最大的沙地樟子松林。几代新店人忠实履行“为大庆油田和省城哈尔滨阻风沙”的神圣使命,甘于无私奉献,在一片荒漠中建成了茫茫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筑起绿色生态屏障。区域及周边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沙丘变成了苍翠林海,“黄沙扑面、沙路难行、沙逼人退”的状况彻底改变,新店林场涅槃重生。

新店林场的成功,大大增强了全县造林治沙的信心,也进一步坚定了造林绿化的决心。特别是1978年“三北”工程实施后,杜尔伯特县以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为重点,综合采取“封、造、补、改”等多种治理模式,拉开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序幕,全县上下以流动、半流动沙地为重点,在沙丘上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51万亩,其中更新造林6.11万亩,林地面积1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林木总蓄积量956万立方米,年大风天数10天,扬沙日数零天,空气质量全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在330天以上。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承载地,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3万吨、释放氧气44万吨,森林资产总价值约170亿元。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县粮食平均亩产由“三北”工程四期前每亩481斤提高到每亩899斤,草原平均产草量由每亩160斤提高到280斤。

近年来,杜尔伯特坚持把防沙治沙作为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秉承“先抓大保护、再搞小开发”的战略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三北”工程、草原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生态补水等项目建设为依托,县域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持续收获“生态红利”。116万亩湿地、168万亩草原和126万亩平原森林,优良的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建成景区景点25个,近5年接待游客10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亿元。

如今的杜尔伯特,全县272个自然屯已实现绿化覆盖,成为全省首个突破百万亩沙地人工林的县。杜尔伯特也因此荣获了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生态环境湿地保护典范等多项殊荣,“龙江塞罕坝”称号更加响亮。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