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尤溪绘好“林下+”这张产业图

2025年04月15日 10:26中国绿色时报2024年,福建省尤溪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60万亩,年产

2024年,福建省尤溪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60万亩,年产值突破20.18亿元。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康养等产业,全县15万多林农人均纯收入达3.7万元。

尤溪县近年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不断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新途径,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茶等多业态,绘好“林下+”这张产业图,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走出了一条林下生金、助农增收致富的新路。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尤溪县森林覆盖率78.48%。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宝库。

尤溪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山区县优势在山、潜力在山,要充分利用好山上丰富的森林资源,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不砍树也能致富。全县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新模式、新途径,形成了多业态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如今,林下经济为当地农民在家门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林下空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近年来,尤溪县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多态融合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林菌、林药、林茶等模式,发展茯苓、灵芝、黄精、粗叶榕等道地药材种植,引进了互叶白千层、岗梅等新品种。截至目前,全县经营面积达4.95万亩,产值达2.68亿元。

八字桥乡利用竹林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通过指导种植户采用套种技术,在竹林中套种厚朴、七叶一枝花等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全乡中药材种植5000多亩,成功培育多个中药材品种,增收效果显著,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该乡成立了尤溪首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以自家毛竹林等为股份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中药材种植。在运作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牵头实施中药材育苗。培育成功后,向农户提供种苗,农户负责种植管理,由合作社按合同价格收购。在销售上,合作社与药业公司合作,通过其经销网络解决销售问题。

在中仙镇西华村,尤溪杰达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宜达在2022年承租了500多亩公益林,发展林下种植紫灵芝成效已显。通过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2024年合作社产灵芝干品3500多公斤,产值达300多万元。

近年来,合作社建设灵芝栽培示范基地500亩,通过“基地+合作社+脱贫户”模式,已带动30多户家庭栽培灵芝,35户社员每户每年能分到5万元以上。同时,还开发了灵芝茶、灵芝片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市场销路。“合作社正在扩大灵芝基地面积,社员的腰包会越来越鼓。”林宜达说。

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尤溪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吴承文介绍,全县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联合省内外专家,实行“林农点单、专家送餐”,帮助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点。2023年8月以来,该县依托沪明对口合作,围绕茯苓种植,建立松蔸、段木、袋料栽培3个科研实践基地,利用马尾松伐桩、树尾、枝丫等伐区剩余物作为种植基质,采取“良种+良法+精细化管理”种植模式,助推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该县结合松林改造项目,打造一县一业(茯苓)建设,以三个基地建设为平台,采取先实验、再示范、后推广的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茯苓种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仙村村民池钟拔利用松木资源种植茯苓,年收益达6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已种植茯苓面积达1.1万亩,产值1400万元。

释放产业新活力

发展林下经济,钱从哪来?近年来,尤溪县多方联动,推出了“福林贷”等普惠金融产品多维服务,支持农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银行+合作社+林农”模式,为林农最高授信1000万元,手续简便、利率低,还有1%的政府贴息。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为2200多户林农授信6亿元,解决了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难题。

有了资金,农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投身发展林下经济。目前,该县除了发展灵芝、茯苓、黄精、粗叶榕等林下药材种植,还大力发展鸡、鸭、梅花鹿、棘胸蛙、中华蜂等林下养殖,以及笋、油茶、金柑、松香松脂、植物精油等林产品采集加工产业。此外,依托森林人家、休闲山庄、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休闲体验、山地运动、生态教育等新业态。

同时,强化示范引领,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全县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推动林下经济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30多家竹笋制品加工点,以及100多家油茶、茯苓、黄精等林下产品加工点,打造了“沈郎乡”有机山茶油、“明山湖”灵芝茶等品牌,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025年,尤溪县继续坚持“植绿增绿、以绿换金”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政府引导、企业牵动、合作社牵头、村民参与的合作模式,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林下产业发展,将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