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开化的主干道沿线栽下一株株树苗,植下一片片新绿。“植树拜年”,这是开化延续了44年的传统。多年持续不断地种树,究竟为开化种出了什么?
从“种木材”到“种美景”
“我们以前种的是杉木等经济林,树长大就砍了卖钱,现在不一样,今天整片种的是红枫,成林后就是漂亮的风景。”种了一辈子树的开化县齐溪镇左溪村村民程珠彬老人说。
从种用材林、经济林到种生态林、景观林,这一转变发生在1997年。为转变思想观念,开化县林业局所有干部每人自掏100元钱给村里买树苗,并定期组织人员对苗木进行抚育,村里也将禁止砍伐阔叶林写入村规民约。
2006年,开化县把植树节扩展为植树周、植树月,绿化范围逐渐从荒山造林扩展到了村庄、公路、通道绿化等。“时代在变,我们种树的品种也在变。”在开化县林场星口林区,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余永庚说。1982年至今,余永庚从未缺席过义务植树活动,多年前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郁郁葱葱、连片成林。
从“种树木”到“种科技”
2015年,全省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在开化县林场启动,为加快森林功能转变提供了造血功能。开化县林场的碳汇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截至2023年共建成碳汇林2万余亩。
开化县林场十分注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先后成为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实习基地、亚林所研究示范基地、浙江省林科院示范基地,近期还与南京林业大学签订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合作协议。
来自北京大学的王同学从2022年以来连续3年在林场开展野外踏查和生物多样性调查,她表示:“开化的树木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通过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充分依托这些资源,探究以人工林为主的森林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中潜在的保护机遇。”
从“种树林”到“种钱景”
“种树”就是“种富”。在开化,植树造林的生态红利在不断释放。
植树当天,在开化县池淮镇芹源村国储林基地,不少村民自发加入植树队伍,将浙江楠、红豆杉等珍贵树种的树苗细心栽下。
2024年,该村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收储的第一期3499亩集体林权流转至开化县林业投资有限公司,获得902万元的流转款,全村613户享受到了这项改革红利。“待全部山林收储完成后,预计平均每户可增加直接收入1万余元,同时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进一步增收。”芹源村党支部副书记、村监会主任黄红义说。
近年来,池淮镇以纳入开化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先行试点为契机,启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以林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林权流转模式,让林农通过村组集体或个人的林地经营权折资入股到村级林业专业合作社,再由村级林业专业合作社入股到流转经营主体的“两次入股”,获得本金、租金、股金、薪金四项收益,实现林权变股权、林农当股东、资源变资产的转变,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现在种树不仅要考虑环境,还要让村民们有想法、有事做、有钱赚。”去年植树时,芹阳办事处汶山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们在山坡上种下了一棵棵新品种油茶树苗,如今长势越来越好。汶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智勇看着欣喜不已,“汶山村有种植油茶树的传统,但因品种老旧、采摘风险大等原因,油茶林一度荒废。现在种油茶树有补贴,每新造一亩油茶林,林农当年就能获得2000元的补贴,再次激发了村民和村集体种植油茶树的积极性。”汪智勇说。
2022年,浙江省首个国储林项目落地开化。开化县林场充分发挥旗下开化县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国企平台优势,形成森林资源资产规模化经营。通过实行集体林地收储,林农坐在家里就有收入。项目计划于2025年完成林木收储,带动项目实施相关的村(组)集体获得林木收储金达1020多万元、林地股金5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