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生活在“绿色仙境”——走进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4年09月05日 16:54中国绿色时报李利拉

仿生态溪池内,一尾棕褐色大鲵悠游自在。

“这条大鲵在这里生活20年了,我看着它从出生到成年,就像看着一个孩子慢慢长大。”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员工邢师傅微笑着说。

“当初,这里还是一块空地,现在是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所在地。”年近六旬的邢师傅在这里工作了22年,他说,目前这里最大的大鲵“憨憨”身长1.4米、体重40余公斤,已“年过花甲”。

建起大鲵“生态别墅”

当那尾棕褐色大鲵慢慢游到一个顶盖凸出水面的洞穴边时,另一尾暗黑色大鲵已在洞口探头探脑,似在等它回家。“哧溜”一声,棕褐色大鲵眨眼就没入洞穴,与暗黑色大鲵“亲热”去了。

“这是一对正在热恋的大鲵情侣。这个仿生态洞穴是保护区设计建造的‘大鲵生态别墅’呢。”大鲵中心技术员王丞介绍说,这个仿生态溪池及仿生态洞穴获得了国家专利。

在大鲵中心,12条长20多米的仿生态溪池建有100多个仿生态洞穴,洞穴顶盖上绿草如茵,专供大鲵上岸溜达、散心。仿生态溪池还设计了可调节上下游水位的挡水坝,控制水域深浅。

该专利与另一项同时获得国家专利的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相配套,包括大鲵仿生态环境的建立、亲本择育、人工授精、人工催产、人工孵化及幼苗培育等,有效提升了大鲵种群数量及生活质量。

在野外自然栖息地,同样设置了仿生态洞穴。今年年初,有野生大鲵“入住”中心科研人员设计制造的“人工洞穴”便携式石盒子。

“立足创新,强化科研合作以提升大鲵的保护水平和质量,是保护区的一项重点工作。”大鲵中心主任魏营表示,张家界大鲵保护区是全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以大鲵及其栖息地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全国大鲵种质保存最为完整的活体种源库。

近年来,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等合作,开展大鲵资源调查,基本掌握了保护区本底资源数据。

监测发现,金鞭溪的野放大鲵已形成自然稳定的野外种群,调查遇见率每千米达4—5尾;开展大鲵种群DNA鉴定,首次确认了中国大鲵、华南大鲵两个遗传支系种群;开展了大鲵疾病研究,研制出大鲵虹彩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人工培育大鲵幼苗5000余尾,其中本土纯种幼苗2000余尾,确保本土大鲵种质资源有效保护。

通过一系列举措,保护区野生大鲵种群数量由2008年2000余尾,已增至2024年近2.2万尾。

日日夜夜地守护

大鲵繁育中心驯养池,邢师傅手握水管,利用虹吸方式将池水导出,清理大鲵排泄物。

“每天都清理吗?”

“是的。大鲵喜欢在干净的水中生活。”邢师傅说,20多年来,他吃住都在这里,日夜陪护在大鲵身边。

场内,数十个水池分类排列,井然有序。每个水池都贴有标签,标明大鲵的种类、出生日期、身长、体重等。

“池水是自来水吗?”

“不,是从宝峰湖引来的,仿生态溪池水也是。”王丞介绍,宝峰湖水质和金鞭溪水质相似,天然优质、无污染,最适宜大鲵生长。目前,全国共5个遗传支系的大鲵,均在这里安家落户。

除了绿水,还有青山、蓝天、白云。大鲵重要的一处栖息地就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这样一个“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的“绿色仙境”内,保护区总面积14285公顷、核心区面积4297公顷。

也有勤勤恳恳的人。除了10多名像邢师傅这样的养护员,还有20多名生态巡护员。他们是保护区一手资料员和监管者,为了监测大鲵的生态信息,日日夜夜奔波在大鲵出苗点和重要河段的20多条巡护样线上。2023年,他们共开展巡护3279人次,巡护里程2.06万公里。

金鞭溪,鸟鸣山幽。清澈透亮的溪水中,数尾幼体大鲵摇头摆尾。两位生态巡护员正往溪中查看,并同步记录。

“师傅,你们是在做大鲵幼苗监测吗?”

“是的,这是大鲵的一个历史出苗点,我们在登记每日幼苗数量。”巡护员说,“如果发现成年大鲵,技术人员会对它进行pit芯片注射,微创采集尾缘组织进行DNA溯源,然后现场放生。”

近年来,通过对大鲵出苗点实施生态修复,很多出苗点恢复了原生态功能和生境条件。目前,修复大鲵出苗点已达10个,其中7个点持续稳定出苗。

2023年,监测到成年大鲵120尾、幼苗425尾,均创历史纪录。

荣获“母亲河奖”

“高质量保护大鲵,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人的因素至关重要,管理团队是关键,管护机制是保障。”大鲵中心主任魏营深有感触。

近年来,保护区实行四级保护管理(监测)机制,形成了“林业监管、乡镇联合、确界立碑、专人负责”的保护体系,规划设立10个管护站点,做到责任到位、人员到位、落实到位。

同时,建立执法联动、长效机制。联合环保、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成立大鲵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领导小组,重点督察涉保护区违法违规活动,严格管控涉及保护区的项目建设,开展“四网上岸”“退捕禁捕”“水电站整改”“大鲵出苗点一点一策”等一系列行动,有效整治修复了保护区生态环境。

保护区还建立了大数据信息化中心,完成大鲵天然出苗点可视化监测系统建设,构建生态巡护网络等措施,基本实现对保护区内大鲵出苗点、重要栖息地全覆盖监管。

2023年10月,大鲵中心荣获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这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权威奖项。

“获此殊荣,对我们是一种鞭策。”魏营表示,从1.6亿年前走来的国际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理应受到严格保护。

“母亲河奖”是奖给这个绿色团队的,也是奖给以“憨憨”为代表的全体大鲵们的。它们没有辜负保护区全体工作人员的长年付出,在这个得天独厚、也是一代一代林业人尽责守护的“绿色仙境”,活得如此潇洒、慢节奏,繁衍生息,传宗接代。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