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已成为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两山”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
绿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式,其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绿色旅游在《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中被指出是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亲近自然山水,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活动方式。广义的绿色旅游则被更广泛接受,是指以绿色、科学、低碳、可持续为发展原则,注重旅游内涵和质量,使旅游业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共赢的现代旅游发展方式。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旅游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北京生态涵养区作为首都“大氧吧”“大花园”,是首都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生态涵养区既是新时代首都发展不可或缺的承载区,也是北京“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阵地,更是首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转化路径的先行区。
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在对生态资源进行评估、确权、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各主体协同作用,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并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生产力要素,进而形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强调生态资源增值和生态产品供给,实现北京生态涵养区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与绿色旅游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因此,通过绿色旅游发展方式推动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新时代高质量推动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森林康养游、休闲农业、乡村民宿、露营地、冰雪旅游等绿色旅游新业态在北京生态涵养区内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体量。森林康养游方面,北京生态涵养区已建立一批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民宿方面,已形成一批以山水人家、养生山居、国际驿站为特色的乡村民宿产品,通过与山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构建相对完善的乡村民宿产业链。休闲农业方面,依托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生态涵养区内涌现出“平谷鲜桃”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林农品牌,并通过融合模式孵化了赏花休憩、非遗传承、民俗演艺等内容丰富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逐渐形成了休闲农业发展新格局。露营地方面,随着露营产业的不断升温,北京生态涵养区内涌现了许多特色各异的露营地产品,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骑行、徒步等方式开展绿色旅游活动。冰雪旅游方面,北京生态涵养区充分利用冬奥场馆、山地资源、河湖资源,深度挖掘和整合区域冰雪资源和文旅资源,围绕“玩儿法”“生活方式”等主题,打造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冰雪主题文旅产品。
绿色旅游搭建起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通过绿色旅游模式,北京生态涵养区中所蕴含的森林、湖泊、生物等自然生态资源得到了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在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效益有益转化的同时,贯彻落实了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北京生态涵养区绿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为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驱动力。然而,北京生态涵养区绿色旅游发展仍存在项目综合效益偏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完善、开发和管理人才稀缺等问题。
围绕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绿色旅游,推动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势在必行。
绘好绿色旅游资源底色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坚实基础。第一,系统普查绿色旅游资源。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普查北京生态涵养区绿色旅游资源,挖掘新的绿色旅游资源,构建新的绿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明确北京生态涵养区不同类型绿色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代理权、观赏权、收益权、经营权等,构建绿色旅游资源产权制度体系。第二,保护性利用绿色旅游资源。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在保护北京生态涵养区绿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设立保护发展基金,启动绿色旅游资源修复工程,建立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基地。第三,创新绿色旅游资源转化产品方式。加强资源价值科学评估,提高绿色旅游资源转化率。深化绿色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融合发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冰雪旅游等更多优质绿色旅游产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创造新型绿色旅游场景。
管控绿色旅游生态环境影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质关键。第一,减少绿色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划定生态红线,明确生态功能分区。界定生态补偿的客体和主体,以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为基础,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补偿机制。第二,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测算包括社会承载力、自然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居民心理承载力在内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展生态空间。第三,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管。建立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平台、生态环境信息监管系统和预警系统,监控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北京生态涵养区绿色旅游的生态环境质量。
提升绿色旅游综合效益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动力。第一,推行绿色GDP。建立以绿色GDP为主的绿色经济增长测算方式,从绿色经济质量、绿色社会质量、绿色环境质量、绿色生活质量和绿色管理质量等维度构建绿色GDP评价指标体系。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绿色旅游+”为主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新业态,提升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提高北京生态涵养区绿色GDP。改变过去重传统GDP政绩考核模式,转向以绿色GDP为目标考核模式。第二,注重社会就业。北京生态涵养区要以旅游消费为着力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旅游品牌,建立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旅游产业动态平衡,充分发挥绿色旅游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能力。第三,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优化绿色旅游利益分配制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科学监管体系,有效提高北京生态涵养区居民在绿色旅游业参与中的劳动性、经营性收入比例,扩大绿色旅游的收入效应和乘数效应。
完善绿色旅游保障体系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坚强后盾。第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政府部门统筹大局,上下联动,制定绿色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第二,企业强化中层实践。旅游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北京生态涵养区绿色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第三,居民和游客凝聚基层力量。加强对北京生态涵养区居民和游客绿色旅游发展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其绿色旅游发展认知水平。第四,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旅游。建立绿色旅游产品信息基础设施、权益数字化登记平台、数字化交易平台、数字化消费场景,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全面赋能绿色旅游。
[第一、第二、第三作者分别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硕士生,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22GLB036)“北京旅游型乡村振兴水平评价与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