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草原绿色发展体系 促进生态生产协调发展

2021年10月27日 09:49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王辰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草原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全球各类草原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6%,是世界上植被分布最广的生态系统,其碳汇功能十分强大,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吕世海对《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说,寻求合理的放牧管理制度对实现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与家畜生产的有机结合至关重要,是草原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构建以绿色载畜量调控为核心的草原绿色发展体系,是协调草原生产和生态功能动态平衡的关键。

绿色载畜量是在保持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基础上,在一定放牧时期和草原面积内保证家畜正常生长所能容纳的家畜数量,其创新点是把维护草原生态功能的初级生产力纳入了草原经济核算体系,使草原载畜量估算结果更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草畜平衡。

由于影响绿色载畜量的因素众多,时空异质性较大,建立以绿色载畜量调控为基础的草畜平衡管理制度,需摸清草原资源本底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通过实施分区管控、对症施策等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吕世海说,草原绿色发展是当前草原畜牧业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寻求人类与草原和谐生态关系的价值体现。草原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引导牧民成为理性的生产者,在确保草原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情况下,将维护草原生态功能的生物生产力纳入草原经济利用体系,科学构建草原绿色载畜量核算体系,创新草畜平衡管理制度,优化草原放牧策略,使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下的草原生态系统作出快速反应。

为有效缓解草原放牧压力,2005年,国家颁布了《草畜平衡管理办法》,2011年又在北方8个草原省区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同期的草原载畜量有所下降。吕世海说:“建立基于草原绿色载畜量调控的草畜平衡制度,必须摸清草原经营者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生态服务功能,调动牧民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积极性,不断提升草畜产品附加值,增加牧民经济收入和草原牧区的发展后劲。”

以我国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为例。由于受地形地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群落物种组成及利用程度等因素影响,草原植被发育状况、生产力及草场质量时空分布格局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吕世海说,在资源本底调查基础上根据草原生态健康状况和功能定位,以特定行政区为单元将本单元内的天然草原划分为红线保护区、科学利用区和生态恢复区,通过科学估算不同单元、不同类型区草原绿色载畜量并建立基于关键生态功能保护的“一区一策”管控制度,通过分区管控、动态调控和修复治理,才能更好地确保草原生态产品的稳定输出。

相比绿色载畜量,草原载畜量虽更为大众熟知,但两者既相同又不同。

草原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作为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草原绿色载畜量调控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维持人-草-畜和谐共生的关键所在,也是探索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升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草原绿色载畜量与草原载畜量在基本概念、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承载受体、承载对象、功能维护及实践意义等方面,既有实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在传统意义上,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与拓展,也是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吕世海说,草原绿色载畜量还首次将维护草原生态功能的净初级生产力纳入草原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对维护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的动态平衡、防止草原退化、促进草牧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

重构区域格局 重塑产业形态 长兴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安阳殷都:绿色发展交出新答卷

广东清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江西资溪林长制助力产业强县绿色发展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