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畜平衡:遏制草原退化治本之策

2020年07月22日 10:17中国绿色时报刘加文

草畜平衡制度是我国实施草原保护的重要制度,其核心是坚持以草定畜,要求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期内放牧家畜的饲草需求总量,应与草原植物的生长量大体相当。其目的是通过合理控制利用强度,使草原生态系统始终保持自我修复能力,防止因过度利用导致草原退化,保障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是协调草畜矛盾、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是遏制草原退化的治本之策。


  草原退化的主要

  原因是超载过牧

  草与畜的矛盾,是草原上最大的矛盾。随着我国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草原的承载压力也不断加大,草原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六大草原省区,牛、羊的饲养总量分别约为1978年的2倍和3倍。这期间,由于被大量开垦和征占用,草原面积不断萎缩,草原质量不断降低,使得草原的载畜压力持续加大,严重时的家畜超载率在36%以上。

  与草原类型大体相似的邻国比较,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单位面积的实际载畜量约为蒙古国的2.8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5倍。草原长期超载致植物高度、盖度、产量下降,地表裸露和沙化加剧,鼠虫病害多发,生物多样性降低。

  当前,我国大部分天然草原仍处于家畜超载过牧状态,少数地区的超载率仍在30%以上。超载一日不减、退化一日难治。超载是草原退化的主要根源,要遏制草原退化趋势,就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解决超载过牧问题。


  草畜平衡就是生态

  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平衡

  生态要保护、生产要发展,这是草原地区的客观现实。草畜平衡实际上是生态与生产的平衡。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不是要限制生产发展,恰恰是更有利于保障生产持续地健康发展。草畜平衡强调的是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允许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对草原最大限度地放牧利用,既重视当前,也重视长远。

  草原并不会因为多养畜而生长更多的饲草,反而会使草原质量更差、饲草产量更低,进而加剧草畜矛盾。超载状态下,家畜数量看起来多,但家畜吃不饱、营养不良、能量消耗多、生产效率降低。我国肉羊的胴体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8%,只有美国的54%、澳大利亚的75%;肉牛的胴体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5%,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50%左右。这表明我国通过减少家畜数量、提高质量和效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草畜平衡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双赢。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带领牧民长期在承包草原上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科学放牧,牧民年人均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目前的2万元,收入水平和生态状况都明显好于其他超载过牧的乡村。为此,廷·巴特尔于2018年被党中央授予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奖,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草畜平衡是推进草原

  生态修复的基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草畜平衡所要实现的就是生态的自然恢复。通过合理控制家畜数量和放牧强度,使家畜对草原的影响维持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同时使草原始终保持旺盛的自然修复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草畜平衡也是影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的关键。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以草原围栏、草地补播改良、人工草地建设、鼠虫害防治等为内容的一系列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草原自然保护地建设,但是,生态修复的速度不可能比得上家畜超载过牧的破坏速度,巩固修复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不能实现草畜平衡,便会出现边修复边破坏的状况,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将难以推进,建设成果也不可能长期保持。

  当前,一些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禁牧不严、休牧不实、越界放牧、夜间偷牧等现象,实际上是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影响草原生态修复进程和修复成效的严重障碍。


  切实加大草畜

  平衡制度落实力度

  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是关系到草原生态能否有效恢复和草原地区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采取更大力度抓好抓实。

  一是强化地方政府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的责任。将草畜平衡状况纳入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引导各地既要重视生产发展数量,也要重视草原生态改善。

  二是完善草畜平衡监测措施。制定以草原健康状况为核心的草畜平衡监测指标和技术规程,建立草畜平衡大数据平台,不断增强载畜能力监测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三是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草原畜牧业由生产粗放型、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遵循以水定草的原则,积极开展饲草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草原旅游等生态产业,扶持一批优势特色草产业。

  四是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持续加大对牧民草畜平衡补奖力度,建立补奖资金与生态修复成效密切挂钩的有效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补偿机制。


  打造一批草畜平衡示范区

  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像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一样,突出草原特色,在全国打造一批草畜平衡示范区,树立可看、可学、可复制的样板。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生态地位比较重要、代表性较强的草原县(旗),国家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着重在政策创设、机制创新、生态型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提升等方面进行系统集成、整体推进,深入探讨和实践不同草原类型的草畜平衡政策机制、管理体制和产业模式,培育一批草原生态优美、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和谐稳定的示范田、样板区。同时,应鼓励各地在辖区内打造不同级别的草畜平衡示范区。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