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积极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

2020年04月13日 09:30海南日报孙慧

清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斧头岭,一声声悠长猿鸣声叫醒沉睡的雨林,山脚下的苗村村寨,屋顶飘出缕缕炊烟,当地村民已经习惯每天伴随着长臂猿的啼鸣苏醒,迎接新的一天生活。

这里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的霸王岭林区,也是海南长臂猿在全球唯一的分布地。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也是国际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列入最优先保护物种名录的物种,长臂猿群体的发展与热带雨林的生态息息相关。

“海南长臂猿从1980年发现的7只,到现在的30只,发展趋势基本上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霸王岭林业局副局长洪小江说,近日有科研团队监测到海南长臂猿正在形成第五个家族群,数量增加到30只,这对于建设中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而言无疑是个极其振奋人心的消息。

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先导性项目之一,是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之一。今年以来,划定国家公园区域、启动生态搬迁试点、建设国家公园展览馆、调查生态物种资源……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建设动作持续不断,逐步为我省摸索一条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A 生态搬迁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月6日上午,在白沙牙叉农场高峰村生态搬迁安置房工地上,挖掘机已掘出一条土沟,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工。“受疫情影响工期有些拖延,现在施工方正排班赶工期,开挖地基、路基。”白沙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朱国平说。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其中,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热带雨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中之重。生态保护,首先要实施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村庄的生态搬迁,守护好生态核心区域的“红线”。

白沙南开乡高峰村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第一个要实施生态搬迁的村庄。在高峰村,由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护林员、村代表、驻村扶贫干部等组成的高峰村生态搬迁资源调查组已经清点完各家各户的青苗作物,为生态搬迁做好了前期工作。

“经过前段时间的政策宣传普及,村民们都明白,搬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资源,因此大家对搬迁工作都比较支持。”高峰村驻村第一书记郭立兵说,此前高峰村已经有部分村民搬出大山,并得到妥善安置。有了成功经验,村民对搬迁之后的生活也充满信心。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据介绍,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生态搬迁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试点搬迁,2019年9月1日启动白沙3个自然村共118户498人整体搬迁,预计今年完成;第二步对保护区内剩余的8个自然村352户1387人实施生态搬迁,计划2021年完成所有470户1885人的生态搬迁工作。

“生态搬迁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是白沙,未来保亭、五指山等市县的部分村庄也将实施生态搬迁。”省林业局局长夏斐表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围绕保护、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保护管理方式,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

B 良好生态让新物种不断“涌现”

圆圆的脑袋和耳朵,四肢短却躯体修长,浑身还披着油亮“皮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獭是动物界的“萌物明星”,同时也是湿地环境的一个指标性物种,但由于盗猎、生境破坏等原因,海南近年来已经很少能看到水獭的踪迹。

“我们监测到吊罗山境内有4只亚洲小爪水獭的活动踪迹,这项发现足以证明吊罗山的水系生态环境良好!”4月1日上午,在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獭监测队队员罗樊强展示着他保存在手机里的水獭相片,这是水獭监测队用红外自动相机长期监测以及野外线样调查得来的结果。

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我省持续推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各个自然保护区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外来科研团队也持续开展合作,科研力量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新物种正不断被发现。

2019年11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宣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发现并命名了尖峰薹草等11个特有新物种;省林业局工作人员周润邦继2018年发现睑虎属新种“周氏睑虎”后,2019年再次发现睑虎属新种“中华睑虎”……近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专家在尖峰岭野外科考时发现了新的植物种类——尖峰水玉杯,这是中国发现的第6种水玉杯属植物,也是本物种在海南岛首次报道的新记录科、新记录属和新种,是目前仅见于海南的特有植物种类。

自2019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至今,短短一年间我省热带雨林区域内已经发现了9个植物新种。海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已知有野生维管植物约275科,1240属,4579种。但这不代表海南的物种已被完全发现。自2005年至2020年,在海南热带雨林中发现了大量植物新种,共有45科76属105种,占已发现全部植物科属种的16%、6%、2.3%。总体而言,在海南热带雨林中,植物新种以平均每年7个的速度被发现,这显示了海南的热带雨林中仍然存在大量未知的植物新物种,特别是存在大量珍稀、濒危的类群。

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科研监测科工作人员刘季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鹦哥岭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核心区域。根据统计,鹦哥岭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262种,脊椎动物481种,其中发现科学新种35个,中国新纪录24个,海南新纪录190个。“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获批建设后,将不再设立各个保护区,更有助于全面推动热带雨林科研工作的发展,有利于热带雨林生态资源的保护。”刘季说。

C 立体防护让热带雨林备受呵护

4月3日上午,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韦富良正在山岭中巡逻检查。“我们的工作就是保护森林,排除森林火灾隐患、知悉动植物的情况,同时对环境进行监测。”韦富良说,当下正值清明,巡逻的范围和力度更要加大。

高效的森林巡护,依靠的不仅仅是护林员,还有各种不断升级的“黑科技”。随着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加快建设,各个保护区、林场将在核心保护区边界安装电子围栏和实时监控设备,逐步铺开“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编织起热带雨林防护网。

“我们已开始在主要道路、保护动物频繁出没的地点试点安装电子围栏,今后通过手机可以实时监控到这些地区的人类活动,并追踪动物踪迹。”罗樊强拿出手机,向海南日报记者展示手机上的监控系统。红外相机、电子围栏等设备的使用,将提高保护区的森林巡护效率,打击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的不法行为。

除了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在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探索更高效的保护管理模式。据介绍,今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林地将分成若干个4000亩的林班,结合奥维系统实现实时监控,使森林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护林员、到每块山头地块。同时还将建立管护人员岗位责任栏,设立岗位区域分布图,管护面积、岗位班号,做到岗位面积全覆盖。

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肩负着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体验的责任,需要人力资源开发、科技支撑与资金扶持。

今年1月5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借助国家公园研究院的科研平台,将充分整合海南、北京乃至国外的资源优势,聚集助力海南热带雨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国家公园建设。(记者 孙慧)

 

 

推荐阅读:

202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提速建设

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序推进

海南省领导干部周末学习专题讲座聚焦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

海南省将成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究院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