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 北大港湿地成“种子选手”

2020年02月11日 10:59天津日报王睿

前阵子,北大港湿地发布一则消息:“拟在2020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得知这片如诗如画、万鸟翔集的乐土要申遗,默默守护着湿地的人们既兴奋又紧张:“厉害了我的北大港!”“多年保护的成果!”“能申报成功吗?”

2019年12月20日,来自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项目技术支撑单位、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保尔森基金会的专家和学者专程从北京赶来,与北大港湿地相关负责人、护鸟专家及志愿者一起,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这件事正式做起了“功课”。

何为“世界自然遗产”?在中国众多的湿地中,北大港湿地因为啥脱颖而出,有幸成为“种子选手”?申报世界遗产又要走哪些程序呢?

现场走访

考察生境、植被、鸟类和保护管理现状

冬日的北大港湿地,有些凉,可热闹依旧。

去年12月20日下午,作为申遗项目技术支撑单位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带领一行专家扛着专业考察设备,穿过一人高的芦苇走进北大港湿地,沿途观鸟、记录、看环境……

“我们这趟来主要看冬季湿地生境、植被、鸟类和保护管理现状,这些都是申遗非常重要的环节,将来国际专家来现场也要考察这些内容。”一路上,张正旺向记者介绍他们此行的目的。

正说着,有专家指着空中密密麻麻的鸟群喊道:“快看!好壮观呀!应该是豆雁!”大家快速架上观鸟镜“追”着雁群辨识,“主要是豆雁,可能混杂了几只鸿雁和灰雁”“又飞过来一只东方白鹳”“到处都有鸟啊,鸟鸣声就没断,这儿鸟况真好”……

张正旺一边观鸟一边告诉记者:“在国际上,评价一块湿地是否重要,有很多指标,其中,雁鸭类如果超过1万只,这就能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一个标志。现在看来,北大港湿地肯定超过1万只了。”

专家认为,北大港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到迁徙季,大批候鸟在这里停歇、取食、补充能量,然后继续迁飞,它们的越冬地往往在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繁殖地可能在西伯利亚甚至北极。上万公里的旅途,需要有中间停歇地带,而这些地方就如同“加油站”,能保障鸟类顺利迁徙,也是保障它的种群、繁衍和发展。相反,如果失去了这些站点,那么候鸟的生存、繁衍都将受到影响,有些种类甚至会减少或濒临灭绝。

“除了看鸟种,环境、保护管理这些也很重要。”在独流减河南部水循环区域,张正旺带团队仔细查看并记录着。北大港湿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孙宝年介绍,“北大港湿地记录到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是1347只,占整条迁徙路线种群的44.97%。它们这几年有留下繁殖的迹象,东方白鹳喜好在高大树木或建筑上筑巢,可是北大港湿地没有怎么办?我们就通过这种生态工程来补齐,为东方白鹳繁殖创造条件。你们看远处像电线杆一样的架子,就是我们给东方白鹳做的人工巢。”记者了解到,近3年来,湿地陆续建起20处人工鸟巢,可喜的是,现在有13处已经得到了利用,东方白鹳今年成功在此筑巢13巢,繁育幼鸟17只。

  再往前走有一处小房子,护鸟志愿者说,那是他们建的“志愿者小屋”。在小屋门口,门前立着几块关于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湿地国家级保护物种名录展牌;墙上还挂着10多块牌子:天津鸟会北大港湿地生态监测点、鸟网北大港湿地联络站、北大港湿地环保活动基地……进入屋内,大概20多平方米的空间陈设简单,总体呈原木色,有着浓浓的湿地风格,中间位置放着一张长木桌和几把椅子,四周墙壁上挂满了保护鸟类的宣传画,还有取材自湿地的摄影佳作。

张正旺评价说:“这间‘志愿者小屋’完全是志愿者管理、志愿者活动的场所,在中国的湿地并不多见,而且很有地方特色,这对申遗来说算加分项,能称为民间参与案例,对申遗有正面作用。”

申报条件 需官方提名

北大港湿地此次之所以有机会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并非自主申报就可以,而是需要官方提名。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闻丞直言,这还要得益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项目。该项目最初由中国候鸟保护专家和相关组织呼吁并推动,继而才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像是国际鸟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网络等组织一直在积极支持。

到2012年,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每四年一届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通过了一项决议,首次提出鼓励中国黄(渤)海地区通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形式对其重要鸟类栖息地给予最高级别保护;到2016年,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IUCN再次通过一项关于保护中国黄海海区潮间带栖息地和水鸟的决议,呼吁在黄海地区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式,促进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闻丞表示:“世界自然保护大会连续两届为同一件事出决议,在历史上比较罕见,可以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项目从一开始就受到国际关注与IUCN支持。”

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项目摸底调查的自然保护地中,天津北大港湿地被提名,成为天津唯一一处上榜区域。该项目总目标是黄(渤)海候鸟关键栖息地,这一带有很多候鸟重要栖息地,天津有几块湿地都在这个范围里。但经过比较,申遗工作领导小组认为北大港湿地更具优势及保护价值:一是面积大、湿地生态系统典型、生物多样性丰富,二是保护管理有一定基础。

评判标准 美景、地质、生态、濒危物种

世界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复合遗产三大类。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IUCN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要咨询机构,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根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申报成功的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全球现有1100多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将近900项,而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只有200多项,这说明自然遗产稀缺程度远超文化遗产。”闻丞解释说,文化遗产是活态、演进的,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断创造有文化价值的东西,近年来评出的多项文化遗产很新;而自然遗产,由于它是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生态、生物多样性或地质遗迹,因此相对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稀缺和需要保护的程度都更高。

目前对世界自然遗产的评判有三个定义: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同时还有四条标准:第一条是美景,即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从2000年开始,该条目一般不单独引用;第二条是地质,即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第三条是生态,即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第四条是濒危物种,即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从标准上看,闻丞认为北大港湿地有几条潜在的标准:一是濒危物种栖息地,长期监测显示,全球70%以上遗鸥都在这里,对这个物种来说不可替代;二是珍稀鸟种的重要补给地,有几十种水鸟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数量1%,濒危物种东方白鹳也在这里长期停留,这符合第四条标准;三是天津原来为黄河古入海口,这里有古贝壳堤,能展现沧海桑田、海进海退的变化过程。因此北大港湿地一方面符合濒危物种标准,也可能符合地质和生态标准。

“而且北大港湿地近几年在候鸟与环境保护上作出很多努力,解决了候鸟盗猎问题,这些都能达到世界遗产对保护管理的基本要求。”闻丞认为,另外是完整性问题,要保证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设想这里能成为国家公园试点,解决完整性问题,那么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把握就更大了。

申遗范围 选取最有价值的区域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遗产地和保护区是两个概念,申遗并非申报整个自然保护区,而是选取其中最有价值的区域作为世界自然遗产。

那么,这片区域要怎么选取?边界划多大?专家指出,基本依据还是自然遗产价值要素的空间分布,也就是那些珍稀濒危的鸟在哪里。通俗来说,遗产是最好的地方,鸟可能分布范围较广,但最终定论不可能几百平方公里一样好,因此所划定的最有价值的区域还要依托长期监测和基础科研得出的数据,数据越详实,范围划得越精细。

“其实现在申遗的准备时间已经很紧张了,因为我们要在2022年上报材料,在这之前,还会选择不同的季节来现场做本底调查、生态监测。”张正旺计划2020年将本底调查相关资料收集齐,2021年做补充和完善。采访中,专家们说,其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过程的意义大于最终结果,“申遗过程是优化管理的过程,希望通过努力让北大港湿地得到最好的保护,让迁徙于此的候鸟有一处安全稳定的家园,能够自由飞翔!”

尚成海透露,为全力配合专家团队,北大港湿地将在2020年成立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申遗工作按部就班地推进,并且会把此前积累的鸟种、数量、到达和离开时间等数据以及巡护日志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出一套系统的成果作为申遗参考资料;同时还会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和保障申遗工作开展。

北大港湿地 生态功能持续向好

北大港湿地位于滨海新区东南部,是天津面积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48.8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15.72平方公里、缓冲区91.96平方公里、实验区141.19平方公里。这里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完整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是中国第319号重点鸟区,鸟类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特殊性与综合保护价值,国际湿地专家曾评分0.996分(接近满分)。目前,这一区域是世界八大重要候鸟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观测记录到在此迁徙栖息的候鸟2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1种、二级物种37种。

近年来,滨海新区对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准,通过实施湿地总量管控、加快生产经营活动退出、持续扩大鸟类栖息地、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等措施,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出实招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推动湿地生态功能持续向好。

按照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专项规划要求,滨海新区先后出台《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恢复工作方案(2018—2021年)》、《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生产经营活动退出工作方案》等文件,提出22项保护修复措施,确保湿地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2019年以来,滨海新区实施“退渔、退耕、退苇、退企、退居”五退工程,全面退出保护区生产经营活动,全部完成退渔11.6万亩、退耕1.3万亩、退苇12.4万亩、退企10家、退居24户,减少人为活动,还自然一片宁静。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尚成海坦言,北大港湿地年平均降水量528.24毫米、年均蒸发量1947毫米,水资源严重匮乏、缺水退化问题突出。对此,2018年以来,他们通过构建天津市南部水循环系统,实施引滦入库、引海河水补水,补水总量达3.79亿立方米,如今,保护区有水湿地面积已从2017年的140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40平方公里,这让候鸟在保护区分布、栖息的范围更广了。

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上,北大港湿地实行“人防+技防”的保护模式,增加28名安保巡护力量,实现保护区巡护全覆盖,对重点区域实施24小时昼夜巡护;同时建设80处高清监控点位、新建湿地和野生动物指挥中心1处,提升监控能力,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记者 王睿)

 

推荐阅读:

宁夏加强对鸟类及湿地野生动物监测管控

第24个“世界湿地日”山东共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

安徽省湿地保护率首超50%

南滇池湿地成昆明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