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生态治理挑战
退化林迎来新生
深秋时节,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国营中心林场红叶似火,分外妖娆。这片曾经的过熟杨树低质林经过更新改造,已焕发出新生机。
张北所在的坝上地处首都北京的西北部,是沙尘入京的重要路径。上世纪70年代,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坝上基本形成了以晋蒙边界防护林带、沿坝水源涵养防护林带和中间农田牧场防护林网为主的“两带一网”林业生态防护体系。2000年后,防护林进入过熟期,林木出现死亡现象,退化面积达121.57万亩,占杨树现有林面积的79.5%。
经过深入调研,国家林草局依据第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对三北工程区退化林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加强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改造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情况来看,引起三北防护林老化、退化的原因已经基本摸清,主要是由生理过熟、树种选择不当、干旱缺水、病虫鼠害等因素造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局长张炜说。
以坝上张北地区为例,新中国成立时,这里几乎没有树,都是沙荒地。1956年,张北县国营中心林场采取插条的办法栽植抗干旱、易成活的杨树。数十年来,这些人工种植的杨树枝繁叶茂,在防风固沙、捍卫京津冀生态安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任何林木都有生命周期,几十年过去,坝上人工杨树林已进入过熟阶段,林木老化,抗逆性差,成为“小老树”,甚至出现濒死木、枯死木。
林场一位退休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为了尽快防风固沙,只能用生长最快的杨树。今天看来,其实樟子松更适合固沙,但樟子松不能扦插,而且松苗埋根浅,禁不住风刮,不能够快速成林。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国家财力不足的困难时期,基层群众想出插条造林的土办法,在广袤的三北防风固沙最前线,用最短时间、最低成本,营造出大片人工林,足以彪炳史册。当时这些人工防护林主要是小叶杨纯林,扦插造林密度过大,导致营养供应不足、生存空间狭窄,加速了林分老化。如今,小叶杨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对三北工程退化林进行修复改造,成为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炜表示,开展退化林修复改造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原因,分类指导,对症下药,着力在优化林草布局、科学开展造林绿化、积极修复改造退化林等方面下功夫。
对于三北人工林出现的老化、退化现象,原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进行了不少摸索和试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山西省杨树局就在雁北地区开展了改造退化小叶杨的探索性实践;90年代中期,针对西北地区杨树天牛危害造成的林分退化,三北局开展了以伐根嫁接为主的更新改造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改造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
2014年,国家启动了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退化林改造试点项目。
2015年,启动了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改造试点工作,试点范围由最初的9省(区)50个试点县扩大到2018年的10省(区)90个县,同时启动沙区灌木林平茬复壮试点。
2019年,国家发改委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专门安排退化林修复任务;财政部在林业改革发展投资中安排退化林改造和灌木平茬复壮。退化林修复和改造在工程区全面启动。
张炜介绍,退化林修复和改造的总原则是:退化林修复项目重点向老化、重度退化的乔木林倾斜,以更新修复为主,对林木稀疏、林中空地较多的可采用全面补造修复。退化林改造项目重点向中度、轻度退化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倾斜,以抚育修复、补造修复和平茬复壮为主。为此,三北局编制、颁布了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技术指南》《管理办法》《技术规程》等标准体系,创新了更新修复、冠下造林、伐根嫁接、平茬复壮、补造修复等许多行之有效的修复模式,探索出了合同制、报账制、公示制、技术负责制等许多有效的管理机制,利用修复改造剩余物开发了生物质能源、颗粒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了修复成效。
据了解,张家口市121.57万亩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已完成。全区栽植各类苗木4175万株,建设围栏和护林边沟617万米,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退减有效灌溉面积27万亩,压减地下水开采量0.6亿立方米,圆满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截至目前,三北工程退化林已完成修复改造任务398.7万亩,平茬复壮灌木林89.27万亩。按照目前每年可修复300万亩的进度,减少总量、遏制增量、局部减轻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
“开展三北退化林修复改造,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采访结束时,张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