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林海莽莽,整体森林覆盖率超过78%;中部沃野千里,林田相间,坐落在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上;西部水草丰美,引来候鸟栖息翔集……吉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生态画卷,俏立在祖国的东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些年来,吉林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相得益彰,黑土地保护托起金色粮仓,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超过700亿斤,每年都有数百亿斤的粮食销往祖国大江南北。
查干湖——
好生活“年年有鱼”
8月的查干湖,烟波浩渺。竹排前行的声音惊起苇荡中的水鸟,手握长篙的老人笑语朗朗:“我们小的时候,湖面退缩成一个小水泡,哪有多少水呢。过年过节想吃鱼,从现在的湖岸骑马走10多里地,老半天才能弄到条鱼,哪像现在,一网下去,那大鱼肥得啊……”
如今,查干湖镇川头村农民齐海军每年旅游旺季都要撑着竹排,干几个月接待游客的活儿:“心情老好了,天天看风景,还把钱赚了。”
查干湖,主体位于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至今还保持着延续千年的冬捕习俗。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冬捕期,“冰湖腾鱼”的壮观景象和味道鲜美的鱼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使冰天雪地的查干湖“热气腾腾”。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由于气候干旱、拦河筑坝和掠夺式捕鱼等原因,查干湖风光不再,面积锐减,一度由近500平方公里缩小到50多平方公里。
“当时是有什么就捞什么,渔网越织越密,鱼却越来越少。”查干湖老渔把头张文说,后来,尝到苦果的人们不得不将1寸的细眼渔网都改成了6寸。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查干湖生态环境。除了实施引松济查、退耕还湿还草等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人们也格外精心:养鱼不投饵、不用药;捕捞坚持采用马拉绞盘的传统方式,避免机械设备污染。
如今的查干湖,四季美景如画,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水清岸绿、鸟鸣鱼跃凝成“金字招牌”,化作金山银山,湖区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查干湖冬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查干湖考察时,希望乡亲们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让生活“年年有鱼”。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查干湖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坚持走下去。
牢记总书记嘱托,管理经营部门和当地群众更加珍惜查干湖生态环境,守护绿水、守护绿色不松劲儿,更有劲儿。
据介绍,目前查干湖已实现县、乡、村三级湖长责任体系全覆盖;严把项目准入和建设关口,未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允许开工建设;新建的“吃、住、行、购、娱”项目,全部摆放在湖岸8—10公里以外区域,最大限度减少湖区生态压力;由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在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不间断巡查,依法依规严格管理。
吉林省正在有序推进查干湖环湖生态保护种植结构调整工程建设。从2019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在沿湖周边的4866公顷土地上实施还林、还草、还湿,重点进行中草药材、梅花、林果和水生植物种植。今年已实施第一期工程,种植面积1578公顷。
保护性耕作——
黑土地重泛油光
“从前,化肥一年比一年施得多,地变得梆硬梆硬的,我们自己都害怕了。现在把地流转给公司,做有机农业,施有机肥,土地又有油光了,土地产出效益也大。”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金城村恒通生态农业产业园物联网智能棚室内,55岁的农民张春泽指着绿油油的青菜笑呵呵地说。张春泽家有15亩地,一年流转费能得1.5万元,他和老伴一起在园区打工,两口子一年又有6万多元的工资收入。
近年来,吉林省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松深翻、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措施,对保护黑土地、提升耕地质量效果明显。保护性耕作方式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激发起农民的积极性,黑土地保护得到农民的支持,得以有效推进。
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最适宜植物生长。中国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三大著名黑土地之一,吉林省的黑土地位于其核心区域。
资料显示,吉林省黑土区耕地面积0.69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5.5%;全省粮食产量中,黑土区贡献了80%以上。黑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与广袤的长白山区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多年来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重用轻养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黑土地一度变得“瘦薄硬”,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近年来,吉林省打了一场黑土保卫战,成效渐显。
“十二五”以来,吉林省累计建设2319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2.2%,实现了农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补贴1.62亿元,“十三五”期间增加到每年3亿元,专项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十三五”以来,增施有机肥2300余万亩、玉米大豆轮作200万亩、深松深耕2800万亩。建立1092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覆盖全省所有耕地。
全面实施《吉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聚焦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农用地重金属污染等,集中专项整治,减少外源性污染。制定《黑土地保护“十三五”规划》,做出统筹安排。在榆树市、公主岭市等11个试点县(市、区),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280万亩,探索保护模式和运行机制。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2015年落户梨树县。
2018年3月,《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审议通过,于2018年7月1日起实施。“条例将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保护措施上升到法律层面,将有效推进对黑土地用养结合,促进秸秆和农家肥施用。”吉林省土肥总站站长靳锋云说,到2020年吉林省将实现化肥和农药零增长。
野生动物保护——
东北虎豹数量增加
一只雌虎带着4只虎崽,小老虎们欢快地摇着尾巴嬉闹着;豹妈妈带着两只胖胖的小豹,小家伙们活蹦乱跳……
近年来,设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红外相机拍摄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温馨镜头。据统计,如今吉林省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已分别增加到27只和42只以上。
东北虎、东北豹,是我国具有世界意义的珍稀濒危动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生物学意义。
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东北虎豹种群在中国境内几乎匿迹。”
从那时起,吉林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林区生态进行了艰苦的修复与保护。1996年,吉林省政府提请省人大作出了全面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决定。2001年左右,吉林先后建立了珲春、汪清、黄泥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2015年4月1日起,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2015年,因为新修道路会影响虎豹栖息地,吉林省不惜牺牲经济利益为生态让路、为虎豹保护让路——将珲春到海参崴的高铁改道,珲春到黑龙江东宁的高速公路取消。
2016年12月5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审议通过。2017年1月31日,中办、国办印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8月19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跨吉林、黑龙江两省,总面积达146.12万公顷。其中,吉林省境内面积103.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1%。
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东北虎豹保护工作日趋精细化。2018年2月,当时的国家林业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系统随即开通。
冯利民介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和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已超过一年。该系统从野外实时回传大量的水文、气象、土壤、生物等自然资源监测数据,包括东北虎、东北豹等珍稀濒危物种数据,实现了对自然生境下野生东北虎豹生存状况的全面跟踪。
“该系统在过去一年半时间内, 在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已经获取和识别超过1000次东北虎、东北豹和10多万次的梅花鹿等野生动物活动及自然资源监测影像。预计到2020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将覆盖整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冯利民说。
日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外研究基地在公园腹地珲春市落成,公园的科研和监测正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平台、一套监测系统和一个野外基地的体系。
东北虎豹,家园更好,“人丁”渐旺。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