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吴起县,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会师地。本世纪以前,吴起县地貌是十山九秃、十年九旱;如今,放眼望去,吴起县是漫山遍野的碧绿与苍翠。
20年,延安人交出了1077万亩退耕还林的成绩单,使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46.3%提高到如今的81.3%。昔日千沟万壑的荒凉之地,在2016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近日,“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延安退耕还林20年”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延安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等专家学者围绕延安退耕还林20年的成就与经验,为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建言献策。
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已有研究表明,自明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泛滥次数快速增加至118.2~137.3次/百年。黄河泛滥频次增加与黄土高原人口增加、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和黄河泥沙增加息息相关。据《延安地区志》记载,从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80余年间,延安共发生旱灾、洪涝、冰雹等灾害200余次。
1999年,延安市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延安是黄河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退耕之前,年入黄河泥沙占陕西省入黄泥沙的1/3。山仑表示,所谓退耕,就是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种上树和草,从源头防治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固碳增汇,应对气候变化。
“陕北退耕以来,绿色边界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山仑说。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广全表示,新中国成立时,陕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0%,通过退耕还林,如今这一数据已提高到46.35%,植被覆盖率高达79.8%。
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双忍介绍,作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策源地,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成果最显著的省份,而延安则是陕西退耕还林的第一市。“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点,延安黄土变绿海让陕西实现了绿色全覆盖。”
科学研究提供治理依据
事实上,在延安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中,离不开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监测数据。
以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为例,科研人员通过多种水土保持型优良树草种的生理生态及选育、引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为黄土高原不同区域选择适宜林草奠定了基础。他们还通过长期定位监测研究,提出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植被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植被建设以乡土树草种为主的结论,对植被恢复前景进行了预测,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
此外,他们以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试验示范为科技切入点,连续20年主持国家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科技攻关,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立了11个试验示范区,提出了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成功创建了试验示范研究基地和实体样板,并发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开创了中尺度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模式,拟订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和模型,为生态建设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方法,为国家生态建设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的标志性工程。
科技助力绿色发展
20年绿色崛起,延安不仅山变绿、水变清、天变蓝,人也脱贫致富了。
2019年5月7日,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摘帽”,革命圣地延安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
延安人总说,没有生态的根本性改善,脱贫是不可想象的。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看来,退耕还林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举措,是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退耕还林不仅绿化了荒山,还改变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陕西省社科联主席甘晖表示,通过退耕还林和发展现代农业,延安市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同时,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交相辉映的绿色发展之路”。
而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
从2006年始,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就将延安市作为西安分院院地合作的重点地区。随后,西安分院与吴起县共同建立“西北特色生物资源应用研究开发中心”。
科技人员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荞麦、沙棘、山杏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培训等,改进关键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吴起县以沙棘、山杏为主的小杂果业和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的生态建设成果,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