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青山绿水铺就幸福底色

2019年08月16日 09:38经济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经济发展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贫穷到富裕的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2018年,青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5亿元,较1950年的1.23亿元增长233倍。如今,青海正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等建设,民生保障持续升温,经济社会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6月1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启动大会在西宁召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改革目标。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公布,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步入建设阶段。

“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至今,经过青海省几年来的艰苦实践和开拓创新,这里不仅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也成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典范。瞄准“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设立国家公园”的工作目标,青海誓让“一江清水向东流”。

为创新工作模式,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于2016年6月组建成立;同年9月26日,又组建了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管委会,整合林业、环保、水利等部门机关职能,实行集中统一综合执法,对3个园区所涉及的多个县开展大部门制改革,确保园区管委会高效统一实施生态保护管理……

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一项重大改革,青海制定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3年来省财政共投入5亿元资金,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在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每年流出的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滋润着华夏大地。“千湖美景”重现,120余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生存,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达到了11种。

2017年3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青海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青海片区实施方案》,全面部署落实33项试点任务。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调查成果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评估验收。

青海省省长刘宁表示,青海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全力推进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创下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经验。同时,着力理顺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有力改变“九龙治水”局面,切实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进展。

当前的青海,从东向西、由南至北,已建立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特点的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涵盖全省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黄河干流五大地理区域。

开辟清洁能源发展新天地

“风力、光热、水电”是青海的独特优势。青海近年来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重大产业和项目为突破口,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青海2017年连续7天168小时实现全省100%清洁能源供电,打破世界纪录;2019年连续15天360小时100%依靠可再生能源供电,真正实现了用电“零排放”。《青海能源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8年,青海省发电装机容量2800万千瓦,同比增长10.1%。其中,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光伏装机956万千瓦,风电装机267万千瓦,光热装机6万千瓦;全年发电量8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09%。

随着《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2020年)》印发,青海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建设海南州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多种电源互补外送至中东部地区;建设海西州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持续推进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建设、建设高原千万吨级油气当量勘探开发基地、稳步推进核能供热及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构建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搭建新能源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据介绍,青海依托清洁能源资源富集优势,积极建设四大清洁能源基地,推进核电发展、非常规能源资源开发“两项”前期工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青海大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光热、分布式发电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抢占新能源产业主导权,正稳步壮大清洁能源产业。

青海还以100%清洁能源使用和能源民生为着力点,逐步构建与清洁能源生产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消费体系。争取到2025年,在部分重点行业、领域、地区实现全年100%清洁电力供应。

此外,青海还大幅提高了海西、柴达木、海南电网断面输送能力,加强清洁电力汇集能力,将潜在的清洁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到2025年,年外送中东部地区清洁电量约1200亿千瓦时,约占全省发电总量的55%,帮助中东部地区减少碳排放量1.2亿吨。

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表示,全球能源变革正处在一个转折点,要倍加珍惜和充分运用各项成果,开辟出清洁能源发展的一片新天地,把青海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因地制宜持续改善民生保障

盛夏之际,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村级光伏扶贫2号电站已投产,至此,全省47.2万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青海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光伏扶贫产业发展,为全省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设总规模47.2万千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这将给每个村每年带来约30万元收益,成为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阳光存折”。为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地区,青海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和扶志扶智行动,已帮助12个县(市)顺利通过国家及省两级评估,公示摘帽。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青海省着力统筹财政专项、行业扶贫、地方配套援青等资金,形成了“六位一体”的投入保障机制。2016年到2018年青海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4亿元,年均增长27.9%。

青海出台多项政策织密社会保障网,连续10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连续15年提高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将60周岁及以上贫困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

7月16日,青海社保厅重点治理全省各类在建工程项目及已竣工但仍存在欠薪的工程项目,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法人单位、自然人两大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省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全省农民工工资清欠率达98.5%。

为不断充实百姓的“钱袋子”,青海谋划早、聚焦准、举措实。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9元,同比增长11.0%;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5元,同比增长10.4%。

住房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需求。为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持续推进,青海2018年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30500套;今年开工棚户区改造1647套,老旧小区综合整治1553套,农牧民危旧房改造3567户,青海人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推荐阅读:

河南安阳:青山绿水变财富 乡村振兴展新姿

四川:以绿水青山告慰当年阵痛

科技绘就库布其“绿水青山”长卷

宁夏看盐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