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大兴安岭冰雪消融,春风送暖,开始展露勃勃生机,候鸟一批又一批安营扎寨,繁衍后代。地处伊勒呼里山南麓的加格达奇林业局河口管护区的护林员,时常看到鸟儿们在露出青芽的兴安杜鹃枝条上飞舞的身影,其中包括罕见的烟腹毛脚燕、小白鹭和斑头雁等珍稀濒危物种。
这是多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呈现出的喜人景象。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35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66.34万公顷,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大兴安岭寒温带自然保护区群,发挥着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不含糊
作为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大兴安岭一直是我国东北“粮仓”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生态资源是大兴安岭的宝贵资源,生态优势是大兴安岭的核心优势。全面建成林区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要全力维护生态安全,切实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政治责任,加快建设生态强区。”这是大兴安岭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行的谋篇布局。
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大兴安岭把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管护网络越织越密,先后有数万名职工从木材生产行业转向森林管护工作,全区共安排管护人员1.7万多人,管护家庭承包1175户,设立管护站359座,管护面积覆盖了全部林业用地。
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大兴安岭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了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还组织开展“集中打击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等系列专项行动。开展冬季水鸟同步调查工作,确定调查地点,布设观测区、观测点,新发现分布鸟类20余种。
生态建设,造“绿”是重中之重。大兴安岭依托生态建设工程,加大营造林工作力度,严格执行营林生产检查验收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生产计划动态调控机制,推行以购买造林成果方式完成生产任务,对试点单位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跟班蹲点指导,加快森林资源恢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据统计,2018年,完成4万亩人工造林、31.3万亩补植补造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森林抚育236.9万亩;完成义务植树85.9万株,超额完成0.6万株;调拨、购入西伯利亚红松、沙棘等种子近6000公斤;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均已达标。
抓好森防环保工作不松懈
生态建设离不开森林防火。如今高科技成为林区森林防火的“尖兵”,卫星通讯指挥、无人机、林火监控系统、全道路森林消防专用车,使大兴安岭森林防火队伍的装备多样化、智能化。大兴安岭全境都是国家一类火险区,防火期间,全区1万多人的配备无人机、全道路运兵车、卫星应急无线电通讯车以及定位导航设备的森防队伍严阵以待,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扑灭。
去年以来,大兴安岭全力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环保督察整改持续深入,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热电厂脱硫脱硝改造等一批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在解决;中央、省环保督察及“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专项巡查问题得到有效整改;河长制体系全面见效,城镇绿化、保洁水平不断提升,加格达奇、塔河等地新增一批花海绿地,美丽兴安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数据显示,2018年,全区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1125.1万立方米、0.11个百分点、0.9万公顷,森林资源质量、数量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不手软
4月10日,大兴安岭首例野生动物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在呼玛县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案件庭审过程全程向社会直播,宋某某因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破坏野生动物零容忍,这起案件的公开审理在全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大兴安岭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从不手软。针对违法采折售卖野生兴安杜鹃行为,自2017年以来,相继组织开展了“2017利剑”“飓风1号”“2018生态资源保护”“保护森林资源十三五”“绿剑2018”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查获非法采摘、销售野生兴安杜鹃枝条违法行为30余起,收缴野生兴安杜鹃枝条48000余枝。同时还严厉打击乱砍盗伐、乱垦滥占等违法行为。2018年,累计查办毁林开垦等林政案件367起,收缴木材21.2立方米,收回林地4401亩,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72人;督促各相关单位处理积案118起,收回林地282亩,处理违法人员120人。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保护野生兴安杜鹃存在的法律空白问题,地区人大工委向省人大提出建议,2018年6月省人大修改了《黑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使非法采摘、销售野生兴安杜鹃违法行为有了明确的处罚标准。
绿色不仅是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色”,更是大兴安岭人民安居乐业的“保护色”。当下,大兴安岭人正张开臂膀,拥抱森林,拥抱绿色,拥抱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推荐阅读:
(来源: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