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9日消息: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公益岗位“一户一岗”模式推开,当地1.7万牧民加入生态管护队伍,渐成生态保护主体,内生动力全面激发。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重要。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当地设立。根据规划,公园园区共涵盖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涉及牧民7.2万人。
过去3年来,青海依照园内实际牧户数量分批次设立新增生态管护员岗位,从优先在贫困户中选聘,逐步推广至“一户一岗”全覆盖。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有17211位牧民持证上岗,加入生态保护队伍。
据了解,开展生态管护工作期间,完成绩效考核的牧民每月可获得1800元收入,5口以下的家庭因此实现稳定脱贫,保护生态积极性日益提高。
“另一方面,三江源牧民在亲身经历昔日生态退化带来的生活艰辛之后,如今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尝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甜头,内生动力全面激发。”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
据了解,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平均每月全面巡护管护区3次,在统计监测野生动物数量、草原防火防灾、区域环境清洁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期间,个别几起生态违法行为线索由管护员发现并报告政府有关部门而得以处理。
在“一户一岗”机制下,“一人被聘为生态管护员,全家都参与生态保护”的新风正在三江源地区兴起。记者近年来在当地采访时看到,沿着公路自发捡拾垃圾的牧民不在少数,其中一些人并不是生态管护员。
“随着牧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全面激发、相关理念在心中深植发芽,群众渐成三江源生态保护主体,在地广人稀的当地构建‘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新格局,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强大能量。”李晓南说。
推荐阅读: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