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清水河:脱贫摘帽的绿色思考

2019年04月25日 10:15清水河官方

长久以来,年均降雨量只有400多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雨量14倍的自然状况,让名字很美的清水河县名不符实。就是在这种极端的生存状态下,清水河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立足当地、立足实际、立足长远,将县域发展、脱贫攻坚与民生民愿紧紧相扣,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发展、让荒山野岭变成聚宝盆和摇钱树的精准扶贫新路径,硬生生地将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降到了2018年的0.13%。

谷雨

年年植树山叠翠,岁岁造林岭皆春。今天的清水河县正在中国美、农村美的崭新画卷上继续用心描绘新蓝图——

“闻百禽吟唱、赏群兽舞蹈”是清水河县各族人民的诗意期盼。当清水河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治理重点县后,不到10年时间,在这片不被看好的地域,累计造林面积尽然相当于前半个世纪的总和。尽管这些成绩是过去式,但在清水河县14万人民的内心深处却萌动了春天般的讯息——穷是不扎根的,只要有党撑腰,只要措施对路,只要勤于奋斗,清水河县这个美丽的名字不再是雾里看花。

路径一: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不是“两张皮”,而是相濡以沫的关系,任何一方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要有把每艘船捆绑起来成为“巡洋舰”的理念

春寒料峭的三月,大地还未彻底苏醒,黄土地上的农民已经开始为新一年的生计忙碌了。趁着晌午暖阳的照晒,宏河镇西库仑村村民刘山厚爬上村后的荒山坡,查看树苗的长势。自从2017年清水河县里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工程实施以来,他承包了村里40亩荒山,栽种了2000多棵海红果树、200多棵秋红李子树和西梅树。

刘山厚说,这些苗子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栽活了还有补贴。他说,今年准备在沟沟叉叉里再栽种一些欧李树,听说兴和县的欧李树试种比较成功,这几天想去看看。

爬上海拔1200多米高的窑沟乡畔峁村千亩林果地,记者对“春风似剪刀”这五个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窑沟乡林业工作站站长苏二维告诉记者,清水河县的立地条件先天不足,海红果、沙棘、欧李、山杏等经济林既能够防风固沙、平衡生态,更能给当地农民增加收益,就拿畔峁村来说,2018年将2600多亩退耕地上的山杏嫁接了大杏,盛果期一棵树能产果80—100斤,按照每斤一块五毛钱计算,预计收益1000万元左右,户均收益至少在35000元……

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离开生态谈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发展谈生态是缘木求鱼;乡村振兴,生态是关键,这是清水河县决策者们的共识。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最南端,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衔接带,沟壑纵横,气候变化异常。因恶劣的自然条件,曾一度在呼和浩特其他旗县区考量饱不饱的时候顾虑有没有,在其他旗县区追求富不富的时候为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而发愁。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的美,在于人、在于山水、在于发展的平衡与活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清水河县生态脆弱的“软骨病”和捉襟见肘的“营养缺乏症”,清水河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落实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在弄通吃透的思想主导下,从2014年起,摆布了一盘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三合一”的棋局,聚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稳步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打出了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强县的发展底牌。

自此,政府勒紧裤带过起了紧日子,把最大量的资金用在生态民生领域,将昔日游弋在“浅滩近海”的零散“船只”捆绑打包,逐步形成具备远航出征的“巡洋舰”功能——深入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县域绿化工程;启动实施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建设项目;编制潘山沟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划,划定全县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定生态保护补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聘请第三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2018年,清水河县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11.7万亩,完成坡耕地综合治理7500亩;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质量顺利通过考核;积极开展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清查企业148家,依法关停小厂矿17家,处罚问题企业10家;全面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完成农用地膜回收8.5万亩,生态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建设反哺精准脱贫成效,以依托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推进生态经济兼用型林果树种栽植为例,目前全县包括海红果、大杏、沙棘、欧李等各类经济林达到63.6万亩。“桃三杏四梨五年,养护得当就还钱”,如果说林果产业正在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那么制定实施的《清水河县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7年-2021年)》,势必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在唇齿相依的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进程中,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65亿元用于精准脱贫,年度减贫576户1163人,51个区市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通过发展“十大富民产业”,脱贫3506户7585人,占总脱贫人口的67%。

今年1月16日,清水河县“窑上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会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标志着清水河县农牧业品牌发展迈出了关键性一步。“窑上田”致力于打造中国传统原生态农产品第一品牌,清水河县结合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的这项举措,旨在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规模、有文化的本土市场经营主体,提升特色农产品整体附加值和产地品牌形象,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路径二:创业不必去远方,家乡一样铸辉煌——清水河县党委政府用制度和真情吸引人才回故乡建设美丽家园,全国“新农人硅谷”蓄势待发

三月一个普通的春之夜,清水河县宏河镇高茂泉窑村蒙清乡村创客中心灯火通明,在这里工作的20多位大学生围坐在一起畅谈宏大理想,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规划研讨会,让这个普通的夜晚显得不寻常,他们的目标是——把高茂泉窑村打造成“中国新农人的硅谷”。

同济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蒙清掌门人”刘峻承信心满怀,他认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振兴,创新是手段,科技和人才是关键。于是,他紧握从父亲刘三堂手中传来的接力棒,创立了蒙清·创优乡村创客中心,吸引大批大学毕业生立足蒙清这个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成立了科普惠农服务体系与培训中心,大力发展杂粮电商销售……目前,由他组织成立的内蒙古合利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已有社员521户,直接带动农户1202户,以“小香米”为主打产品的蒙清杂粮系列,成为京东十大粮油供应商之一。在今年3月举行的“2019成都春季全国糖烟酒会”上,蒙清“吃粗来”泡面引爆西博城,几天时间签单金额超过半个亿。

从传统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吸取优质养分,立足现阶段乡村发展的特征和任务来重新认识乡村,这是清水河县党委政府拓展认识视域、对新时期乡村建设升级发展的深入思考。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清水河县高度重视用制度引进人才、用事业培养人才、用机制用好人才、用真情感召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近年来通过“绿色通道”积极引进专业技术力量,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人才强县战略正在加快推进。

高茂泉窑村就是实例。面对记者,刘峻承畅谈了他正在规划实施的目标——以蒙清农业建立的品牌体系和产业格局,结合宏河镇美丽乡村建设,建立蒙清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加工业为支撑、服务业为补充的三产融合发展的循环产业链;充分结合清水河县万亩林果基地建设,进一步创新产品研发和深加工水平,开发杂粮深加工系列产品果醋、果酒、果饮、果丹皮、山茶饮等特色产业,通过农业+互联网模式拓展营销服务渠道,建立会员定制服务;结合文旅产业,通过乡村文化体验游+农业产业游+创业文化励志游等主题,吸引旅游消费者,规划目标是将高茂泉窑村建成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和创业乡村,把这里打造成为新农人的硅谷。

县委书记云霖琼告诉记者,清水河县正在积极创造更加利好的政策环境,从软硬件上下足功夫,让创业者想进来、进得来、稳得住、干得好、留得下。与此同时,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环境质量,重点实施包括高茂泉窑村、园子湾村、一间房村、单台子村等10个示范村和城关镇1个示范乡镇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采取“以线串珠、以点带面”的方式实行重点开发,逐步形成一个加工区、两大旅游区、三个万头养殖基地、四条产业带、五大地标证明产品、N个产业发展示范点的农业产业“12345+N”的发展新格局。

已近凌晨,在高茂泉窑村高谈阔论的20多位大学毕业生依然情绪高涨。窗外,在月光映衬下,创客中心墙上“创业不必去远方,家乡一样铸辉煌”的14个大字熠熠生辉。

路径三:乡村振兴就是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人人都可以看山望水,但要想留住乡愁,没有浓厚的家乡情结是不行的,这里需要深爱这片土地的人

“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这是全国脱贫攻坚模范、88岁武汉鼎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帮扶贫困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武汉鼎老人深知乡亲们的艰难,他先后深入全县5个乡镇30多个偏远的自然村,行程3万多公里,累计个人出资25万多元,找项目、送技术、开展科技扶贫。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坚持不懈地奔波在城乡之间,搞宣讲、送良种、创办武汉鼎工作室,传承弘扬扶贫济困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见到武老是在三月下旬一个春雨飘洒的上午,在县城李小平种子店里,老人正在询问订购的德美亚玉米籽种何时到货。店主李小平说,从正月初十开始,武老隔几天就要到门市部瞧瞧,打听籽种到货的消息。今年老人自掏腰包选购的一万多元玉米籽种依然是给韭菜庄乡座峰村所有村民的。武老告诉记者,2017年之前,这里的村民收益不乐观,在他的指导下选种德美亚,每户每年增收将近3000元,看着乡亲们生活改善,心里觉着舒坦。武老说,最近反复学习中央1号文件,带着文件到村里宣传,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有义务用掌握的政策和知识去帮助广大农民……

87岁的路栓厚老人曾是闻名全县的造林代表,30多年前,他带领北堡的乡亲们绿化荒山6万多亩,彻底改变了那里风沙肆虐、农田被毁、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今,村民采集杏核每户年均收入大几百元;沙棘采果,大户可以收入6万多元;生活做饭基本不用烧煤,通过修剪枝条、捡些林地松果枯枝就可满足使用……老人说:“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能走动,我就要尽到责任,给国家、给子孙看好‘绿色银行’。”

昔日荒滩地,今日成花州。站在黄榆树塔村林果地里,村民郭柱世自豪地告诉记者,2013年开始,村委会带领村民在退耕还林的土地上嫁接大杏、栽种海红果等经济林。2018年,发展林下经济,在树下养殖山林虫草鸡,大家干劲十足。

阳坡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元告诉记者,海红果盛果期后,每亩年均收入能达1.1万元,杏挂果后每亩年均收入8800元,沙棘盛果期后每亩年均收入2000元,可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2018年,村集体已经建起一个恒温库和两间烘干房,为村民储存果实深加工提供了后续保障。

清水河县扶贫办副主任陈磊介绍,窑沟乡大部分林果基地是按照“5+3+2”比例进行分配(即经营收益的50%入股村集体经济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30%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经营管护),群众满意度高。陈磊说,林果产业作为“十大富民工程”之一,针对的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全县农民,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县里采取低保全覆盖和兜底保障全覆盖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在扶贫林果基地建设中,采取土地流转增加贫困户收益,以博煜农牧林开发公司为例,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每年每亩支付流转费用170元,高于群众自行流转每亩50元的标准。同时开辟公益性岗位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依托建成的林果基地和全县生态林,设置生态扶贫林草资源宣传员、生态管护岗位,优先选聘生态建设项目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全县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313人,每年人均可增收3600元以上。

好消息接踵而来——以生态建设助推精准扶贫,清水河县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吸引了“电商之父”的目光,今春三月,在这里种下的2万多亩沙棘成为支付宝“蚂蚁森林”的成员,马云亲手“抢种”并答应县长要来清水河县看看。

爱之切,才可情至深;情至深,方可留住心;心留住了,乡愁也就留住了!

采访后记: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政策的有力支撑,有制度的强力保障,有一代又一代热爱这片土地的奋进的人们,清水河县必然名副其实。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云光中对清水河县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为引领,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走向富裕的根本之策,扎实推进强经济、富民生、美生态各项重点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冯玉臻强调指出,清水河县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生态保护建设统领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效和产业发展,让广大群众在可持续发展中受益。

按照将清水河县建成黄土高原绿色有机产业县、黄河长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北疆生态建设先行示范区、北方生态脆弱区乡村振兴样板,最终打造成绿色清水河、和谐清水河、美丽清水河、富强清水河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前行,一个更加自信的美丽县城步履铿锵地向我们走来!

推荐阅读:

北京世园会,绿色发展的“中国名片”

新疆昌吉州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

“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中交疏浚主题成就展”在沪开幕

杭州:六千里绿道纵横 打通绿色发展“毛细血管”

(来源:清水河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