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末,北京日间气温已逼近0℃,但在三里河路银杏树绿化带,仍有民众蹲着捡拾白果。同期,江西南昌日间气温仍温暖如春,沿红谷中大道两侧,柚子树挂果伴人流往来穿梭。
白果、柚子,一北一南两个地方的民众分享着城市行道树带来的不同果实。数据显示,自2004年启动以来,中国387个城市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旨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近日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实地走访,感受多地民众“城林相融”的生活空间。“鹅鹅鹅……”在南昌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天鹅湖,记者看到咿呀学语的孩童与白天鹅“对话”。园区候鸟保护中心主任邹进莲向记者介绍,这只白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虽未经过严格训练,但十分喜欢与人互动,深受游客喜爱。这处围绕艾溪湖所建的公园,附带8万平方米自然水域、6万平方米天然林地,免费向公众开放。记者探访时,园内的公益图书馆近乎满座;站在图书馆的开放式庭院眺望,面前的湖水波光粼粼,湖侧的粉黛草随风摇曳,远处绿化带外的写字楼林立。
与南昌类似,临水而建的九江市武宁县也统筹规划山水林田湖草。“山水武宁,山清水秀。”武宁县林业局局长肖兵介绍,景区庐山西海75%水域在武宁境内;县内森林覆盖率达75.5%。截至目前,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已增至194个。据统计,创森城市居民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不是每一座森林城市都拥有“山水相依、林在城中”的自然条件,2018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湖北省黄石市,便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重启山林”的代表。“矿山修复的难度近乎于在石头上种树。”黄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石章胜向记者介绍,曾经,采矿业兴盛的黄石有数百个开山塘口。采矿后,山体岩石裸露,倾斜角基本都在60度以上、局部达到90度,雨水冲刷后极易形成泥石流。
从2006年起,石章胜所在的技术团队逐步探索出适合当地的矿山修复方法。如今,站在十年前修复的黄荆山北麓4号开山塘口处,记者可以闻到香樟树的清香,草本植物顺山势生长、细直的树苗直径约有成年人手掌宽。近十余年间,黄石修复矿区工矿废弃地逾1100公顷,近乎于15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森林城市建设的实质,就是对以森林为主体的城乡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完善。这项建设也面临城市用地紧张、资金筹集困难等障碍。2012年以来,森林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似乎与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同频共振。北京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增绿。“亲自然”的可步入式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森林公园,让市民兼得城市便利与森林情趣。自2016年起,中国煤炭行业去产能拉开帷幕。曾经产煤量巨大的湖北省黄石市金海管理区,去产能后实现煤炭产业全域清零,在煤矿山上种白茶,稳住民众的钱袋子。原来的“矿工”变“茶农”,远离生产性粉尘。
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江西省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村民卢咸锋家里获得数十万平方米林地林权。曾经从事旅游业的卢咸锋返乡创业,年收入过百万元人民币,他相信“环境好的乡村绝对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