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6日消息:水关长城下,千年妫水旁,一柄温润的“锦绣如意”渐展身姿,悠卧于青山绿水之间。伴随着2019年北京世园会脚步的临近,作为大会核心工程的世园会中国馆、世园酒店工程,在建设者夜以继日的“智造”下,徐徐拉开神秘面纱。
全力而为促进度保履约
沿着中国馆的入馆主路腾空而起近百米,借助无人机的高空视角,由132根主桁梁、5400根小横杆、2184根拉杆以及696根水平支撑杆组合搭接而成的钢屋面上,5300块金光闪耀的外立面玻璃犹如一件琉璃晶裳正逐步铺满这支锦绣如意的华丽身躯。环视两旁,层叠而上的特色景观梯田犹如一方摆架,稳稳地托起如意的两端。
这是世园会中国馆工程外立面装修及梯田堆筑的现场,虽然这两项施工均已进入收尾阶段,但项目执行经理周伟光依然不敢有一丝懈怠。
“世园会是一场国际盛会,中国馆又是盛会的核心,不仅是我们施工单位,就连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也是如履薄冰,反复修订和确认。”刚刚与项目生产负责人确认了施工情况的周伟光向记者介绍起当前的施工情况,“根据进度倒排计划,我们将在9月底全部完成外立面装修和梯田堆筑,实现中国馆的整体亮相。”
创新智造提质量增效率
作为北京城建集团应用BIM技术指导生产最突出的工程之一,中国馆项目始终以“智造”这面旗帜为己任。在工程施工前期,项目团队就通过广联达云翻样软件生成三维可视化钢筋模型、钢筋排布图及钢筋下料单等方式,妥善解决了中国馆劲性结构梁柱节点钢筋密集,且梁筋端部均为多排纵筋,易造成钢筋下料错误,锚固长度不足等造成原材浪费的难题。
由于中国馆工程结构呈半环状,结构超高超限,90%以上为弧形结构,5300块外立面玻璃每一块都不同规格不同尺寸,给工程进度和质量施工带来巨大挑战。项目团队不断优化方案,运用《中国馆工程施工BIM深度应用》成果三维模型的可视化与信息化,同时集成BIM5D平台、三维激光扫描仪、数字化加工等多项应用,解决了多元复杂异性结构模板体系的设计及安装难题,顺利通过了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杯的验收。
绿色施工节能源降扬尘
中国馆项目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对绿色施工进行策划、独立成章,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了绿色施工专项施工方案。项目部在工程建设初期就积极策划采用园区土方平衡的方式,形成“不外购一方、不外运一车”的施工方案,采用基坑开挖后的土方进行回填,其中仅五彩梯田堆筑一项就周转使用园区土方近16万立方米。
项目部还通过可周转模块化箱式集成房、在施工现场主要道路沿线设置太阳能与风能混合路灯、设置雨水收集池沉淀后用以现场洒水车降尘和道路喷淋、剥离施工区域内土壤用以后期室外梯田乔木花卉种植等方式,成功打造出节材、节水、节能、节地的绿色施工新模式,项目已于今年5月12日顺利通过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验收。
精雕细琢打造未来地标
作为世园会的重点配套工程,同时也是未来延庆地区休闲旅游的重要地标性工程,世园酒店工程始终坚持由细节入手,精雕细琢出未来延庆区最高端的五星级酒店。
在世园酒店项目经理马迅办公室的墙上,整齐地悬挂着十余张写满批注的表格。从主材进场计划到设备安装计划,从每日巡查总结到工程节点规划,事无巨细,一目了然。
今年39岁、工作履历却已遍布全国多个省市的马迅对记者说,“体量大、工期紧、要求高,管好这个项目,我们用了新技术‘天眼’。”马迅口中的“天眼”是项目团队成熟的无人机技术和BIM技术。从工程早期的原始地貌勘测,到结构施工中不断对楼梯的3D扫描测绘、建立模型,再到当前外装施工中随时监控地面察觉不到的隐患、危险操作,拍清已完工建筑的细节、评估工程质量,甚至测量工程的尺寸、高度是否达标,这两项技术的深度应用可谓是开了上帝视角的“天眼”,为项目团队不断提质增效、规避风险立下汗马功劳。
进入9月,世园酒店项目已进入全面收尾阶段,按照既定目标,工程将在今年12月底实现竣工验收。
采访行将结束,已近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中国馆金属屋面上折射出闪耀的金光。相信不久的将来,海内外游客可走进北京世园会,在多个室内外展馆展区感受绿色,领略“万花之园”的风采。
推荐阅读: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