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4日消息:经过8个月的“梳妆”,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完成了灾后提升改造,景区更加精致。去年,因为台风“莫兰蒂”,园区众多景观、植物受损。此次改造提升完成,全园的建筑、园林设施、小品、水体等得到了修复、重建,提升绿地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生产和科研园林小品和设施恢复约50项,新植乔木1572株、灌木4347株、地被20680平方米。
在此次改造提升中,变化最大的要数多肉植物区———不仅有新品种入驻,还有新景观开辟。
龙舌兰显风姿
超过4000株的多肉植物,囊括了仙人掌科、番杏科、景天科、龙舌兰科以及木棉科等多个科属,从生产基地“搬家”至多肉植物区,组成新室外景观。
在多肉植物区的室外区,一条新修的旱河路,串起高低错落的多肉群组风景,营造出别致的沙漠景观。而入园处右侧的小山头,则开辟成为龙舌兰科植物区。
说起龙舌兰,市民们可能不陌生———厦门很多地方都栽有龙舌兰,其中又以叶片蒙着白雾的剑麻最为常见。龙舌兰并非厦门本土品种,它们都是从美洲、非洲引进的“番客”。
新增的龙舌兰科植物区,展出了约50个品种的龙舌兰科植物,而其中半数以上的品种是首次对外展出。“我们园内培育了10个品种的龙舌兰,这次从培育的品种里拿了三四十株出来,配合以往常见的品种,布置新的展区。”市园林植物园农艺师李兆文告诉记者,在这里,市民可以见到诸如八荒殿、泷之白丝等比较稀罕的品种。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龙舌兰,植株都是高大粗狂派,但实际上,也有小不盈尺的“小不点”。在多肉植物区的二馆,就有“怒雷神”这个大不过巴掌的小家伙展出。
猴面包树“占山头”
多肉植物区的另一大看点,集中在一馆身后的小山头上。
从前,那座小山头种植了大量木麻黄一类的防风植物,在去年的“莫兰蒂”台风中大量损毁。经过清理和改造,这处小山头成了猴面包树、象腿树、昆士兰瓶干树等大型多肉植物的“乐园”。光是猴面包树,山头上就种了二三十棵。
不得不提的是,这些猴面包树来自马达加斯加,就是我们口语说的“大头猴面包树”。在马达加斯加,有一条闻名于世的猴面包树大道,树干笔直而又巨大,树龄可达上千年,胸径超过15米。而一馆背后山头上的猴面包树,便是马达加斯加这些“巨人”们的后代———当然,它们和“前辈”们相比,树龄尚幼,只是20出头,所以还未出落成“巨人”的模样。
推荐阅读:
(来源:厦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