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2日消息:即将出台的“河源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业已出台的4个配套方案,将成为今后河源城镇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意见和方案是于今年7月河源召开建市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专题研究部署城镇工作的会议结晶。
2013年和2015年中央分别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广东省委、省政府也连续召开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促进新型城镇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强调将城市扩容提质当作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三大抓手之一。
乘着中央和省“促进新型城镇发展”的东风,河源当前正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市委、市政府提出抢抓深圳东进战略机遇,积极对接深圳东进,实施“五个一体化”和“南融行动”,河源融入“深莞惠”都市圈的步伐空前加快。未来三五年,河源将在新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住建文化大呈现等方面,给世人带来不断的惊喜。
“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4个配套文件
谋划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宏伟蓝图
为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河源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关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前已出台了《河源市实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和城乡规划编制“两个全覆盖”工作方案》、《河源市创建宜居社区(2016—2020年)工作方案》、《河源市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城乡清洁水平实施方案》、《河源市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工作实施方案》。此四个方案逐一对应的四项工作将作为河源城镇工作的重要抓手加以推进。
按照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计划,今后5年,河源将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充分抓住省委省政府构建“深莞惠+河源、汕尾”都市圈的发展机遇,“全面融入深莞惠、推进五个一体化”,围绕“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宜居宜游宜业水平”三大主题,突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特色,促进具有河源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努力做强中心城区,做优县城、做特乡镇、做美乡村。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造现代生态园林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河源将增进体制机制活力、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提高城镇发展支撑能力、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
河源市委书记张文在全市城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认识城镇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城镇的能力水平,促进河源城镇持续健康发展。河源市长彭建文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抓好产城融合这个关键,以产兴城、以产促城。
[分页]河源是在山区小县城基础上设立的地级市,可谓小城市、大县城、大农村,属于“小马拉大车”,市区对各县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河源的城镇化不同于珠三角的城镇化,也有别于粤东西北多数市的城镇化。河源要创造条件支持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要拓宽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通道,促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落户。要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镇生活环境质量,使城镇居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城镇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和城乡规划编制“两个全覆盖”
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再上新台阶
实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和城乡规划编制“两个全覆盖”是河源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是解决当前全市镇级、村级无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无专业技术人员,村镇规划编制覆盖率、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重要举措。河源市和下辖县区各级政府将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队,保证全覆盖工作顺利进行。市政府将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宣传推广工作开展较好的镇村,通报批评工作进展较慢或推进不力的镇村。河源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向县级政府派遣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市政府已聘任5名城乡规划督察员分别前往5个县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
依“ 两个全覆盖 工作方案”要求,到今年底,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市、县(区)新型城镇化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生态线控制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县(区)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县(区)域村镇规划体系的编制;完成中心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和近期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河源希望通过实施“两个全覆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推动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两个全覆盖”要求各县区抓紧制订工作方案,明确牵头单位和职责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县区要想方设法补充和培养专业管理人员,市、县区村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业务培训,促进非专业人员向建设管理适用人才转变,使其具备履行相应职责的业务技能和水平。各县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要将能委托下放的职能委托下放到各乡镇。各乡镇要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监督管理和指导辖区内相关工作的开展。各村委会负责本村规划建设管理,明确1名村干部兼任规划建设协管员,接受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实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全覆盖工作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两个全覆盖”还要求开展《河源市新型城镇化规划》、《河源市生态控制线规划》、《河源市“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以及中心城区城市排水防涝、中小学校布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县(区)域村镇规划要做到所有乡镇村落全覆盖、重要设施建设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要增加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乡村建设用地调整、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重要规划。
县域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要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要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要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县(区)生态控制线规划应明确城市生态安全底线区域,形成界限清晰、分布合理、网络布局、永久保持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并重,生态空间保护与保护性利用并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县城规划应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道路,它包括县城总体规划、县城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道路干线网络、排水、燃气、给水、电力、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等。
中心镇总体规划须对中心镇行政区域内全部用地和各项建设进行整体部署,中心镇建设规划须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
镇(乡)域规划应当确定镇(乡)性质、发展目标、镇村体系、镇村建设用地规模和规划区范围,对镇(乡)域范围内的企业、村庄居民点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整体安排,提出空间管制的原则和措施,指导镇区(集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
[分页]村庄规划编制要简化、管用。村民通过村民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提出建设需求、协调确定规划内容,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共同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图、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图和规划说明书等。
正如张文在全市城镇工作会议上所言,受自身收入、城镇房价、生活成本、农村权益、交通区位等因素影响,河源农村转移人口更多选择在县城和中心镇落户。因此,河源除了加快市区扩容提质、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外,还要把县城、重点镇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和平、龙川、紫金、连平四个县城为骨架,各乡镇为支点的一中心多组团网状式的城镇格局,提高全市城镇人口承载力,为河源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2016年至2020年创建164个宜居社区
全面提高群众居住水平
按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标准,依河源“创建宜居社区工作方案”要求,2016年至2020年河源要创建宜居社区164个,到2020年全市所有社区基本达到宜居标准。
这些宜居社区从空间、环境、安全、文化、服务、管理等六大方面,分基础项、加强项、优选项予以明细,各项分别有具体、详细、规范的要求。诸如社区公共空间按照人车分流要求设置机动车道、人行道、无障碍通道,合理设置斑马线、减速带、红绿灯;住宅区内道路须保障消防车、救护车、垃圾车等畅通;社区或周边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服务半径分别不大于300米、500米和1000米;社区绿地率逾25%,公共绿地可供休息、游玩、步行、健身;社区须设置文体广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至少配置一套健身器材;公共服务办事大厅提供劳动保障、计生、就业等“一站式”服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智慧社区”建设等。
申报社区(居委会)须填写、提供《广东省宜居社区申报表》等材料,报市评审小组审核并接受评审小组实地考察。宜居社区分三种类型:三星级为市级宜居社区,四星级为省级宜居社区,五星级为省级宜居社区的最高荣誉。
对申报四星级和五星级宜居社区的,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成审查小组,审核申报资料,结合现场抽查,评审认定。对拟认定市级、省级宜居社区,须通过社区网站或其它公众网站、社区公告栏公布、张贴其名单和监督电话、电子邮箱,方便公众监督。名单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者才可认定为宜居社区。
改善村镇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期河源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张文在市委六届第121次常委会议上强调,全市领导干部要以“成功不必在我”的胸襟,全力以赴推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有山、有水、有风光、有产业、有文化,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会议要求建立健全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实现镇村的规划编制、管理机构双覆盖;把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格,切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依“创建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工作实施方案”,从2016年至2020年,河源要创建特色小镇20个、美丽乡村30个。每个特色小镇2年内基本建成、5年建成精品;每个美丽乡村1年内基本建成、5年建成精品。河源期冀借此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村镇。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将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而开展,突出当地人文历史、乡土特色、旅游资源、生态农业、特色产业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创建特色工贸小镇、特色商贸小镇、特色农业小镇、特色旅游小镇、特色文化小镇。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将与扶贫“双到”、农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旅游发展和创建宜居村镇、文明村镇、卫生村镇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城镇与农村的全面发展。
创建“美丽乡村”要科学编制计划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大力倡导文明生活、积极培育特色产业。
从2016年起,河源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补助“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补助创建“特色小镇”达标者100万元,补助创建“美丽乡村”达标者20万元。各县区也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动员引导外出乡贤和社会各界人士、工商企业资助“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
张文在全市城镇工作会议上表示,河源当前重点要做好“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公共服务、政策支持等工作,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突出“特、强、小、美”特点,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农则农,打造一批特色明显、产业带动强、规模适中、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
做好城镇工作,加快城镇发展,事关当前发展,事关长远后劲,事关全面小康,事关人民幸福。河源市城镇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各单位以强烈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坚持精心规划、精致雕琢、精细管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河源!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