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30日消息:郁郁葱葱的树木绿地、高低错落的坑塘坡地,如同在公园里布下片片“海绵”。市公园管理中心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属11家公园的雨洪利用量已达去年总量,预计今年将突破400万立方米,比去年集水增一成以上,相当于两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陶然亭公园内的坑塘景观收集自然渗透雨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今夏雨水颇丰,这些“天上水”对于北京这个缺水的城市十分珍贵。市公园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属公园都进行了集水节水改造,去年节水节能工作共改造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绿地改造3.2万平方米。今年陶然亭、颐和园、香山、动物园、紫竹院6个节水项目建成投用。同时,市属公园还采用智能化灌溉模式,使雨水的利用量显著提升。河湖体系、园林绿地和透水铺装犹如集水大“海绵”,形成“湖面蓄水、绿地集水、路面渗水、植物节水”的公园生态综合水系,下雨时,不仅能快速排水,避免路面积水,而且还有效涵养水源,利于植物灌溉。
据介绍,目前市属公园中,玉渊潭、紫竹院、香山等都利用园内原有的坑塘、湿地、沟渠,并用绿地缓坡、垫高道路等方式留住“天上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公园内的下凹式绿地和沉槽式园林景观也利用地形设计达到绿地节水、土壤蓄水。
公园绿地面积大,园林地形丰富、渗透力强,成为天然绿色“海绵”。像天坛公园有树木4万余株,百年古树达3500余株,大部分为柏树,此外还有二月兰、紫花地丁等,这些植物不需要消耗过多的水,到了降水集中期,其发达的植物根系还能吸水、锁水。
近三年,市属公园共升级改造绿地近190万平方米,其中透水铺装面积达57公顷,绿地中的道路与疏散广场的透水铺装实现全覆盖。下雨后,绿地中铺装的鹅卵石、碎石,可使雨水经透水层集蓄下来,然后慢慢蒸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滋养绿色植物,大大减少公园的绿化用水。绿地内的裸露区域如树埯,通过增加碎木片、树皮、卵石等覆盖物,起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兼具节水功能和景观效果。截至本月底,市属11家公园的雨洪利用量已达去年总量360万立方米,预计今年将突破400万立方米。
为增加可利用水源总量,市属公园还参与了城市再生水水网规划,将城市再生水水网接入公园,陶然亭公园、北京动物园的相关工作已取得较好效果。
公园集水妙招
1、人工湖“大肚汉”
目前市属公园水域面积达368.3公顷,这些人工湖好似“大肚汉”,“吞水”能力了得。
颐和园近期修葺了年久失修的排水道,在台阶两侧及陡坡处安置了山石,用来缓冲水流并分流。山石堆砌按照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中的“攒三聚五”“散漫理之”的原则,周围陪衬着迎春、沙地柏、平枝荀子等小灌木,与万寿山的整体景观浑然一体,在留下“天上水”的同时又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玉渊潭公园,除了大面积的河湖扮演了重要的“吸水”角色,沿湖绿地景区地形地势的堆造不仅有效收集雨水,还涵养水源,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回灌并加以利用。北京植物园、香山、天坛等也设置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回灌绿地。
2、透水砖助古树“呼吸”
借鉴古代科学的集水方法,颐和园在澹宁堂附近的10株古油松树冠投影范围内覆盖直径20厘米左右的碎石,利用石头之间的缝隙组成渗水网络,提高古树根部土壤的透气性。
在中山公园,仅古树下透水铺装改造就达2100平方米,除了采用透气垫层,还将普通的四方形的透水砖磨成倒梯形,加速雨水下渗。
在陶然亭水月松涛景区,1.8万平方米的山地正在安装高喷灌溉设施,铺设高喷管道,既节水,又防火防尘,确保山上树木灌溉。
北京动物园今年进行长河北喷灌系统改造、大熊猫馆周边绿地及兽舍喷灌系统改造工程,新增喷灌面积约2.7万平方米。改造后,不仅降低兽舍温度,还能提高绿地灌溉水的利用率。
推荐阅读: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