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坚守万顷林海 播绿无垠山川

2016年07月27日 09:33山西日报关明慧 段新文 白秀英

中国园林网7月27日消息:位于吕梁山脉北端,地跨宁武、神池、五寨、岢岚、静乐县,原平市的管涔山林局,是山西省九大林局之一。由总面积145.2万亩森林,743.1万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量,49.8%的森林覆盖率组成的林相好、材质优、保存完好的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精品林”,秀木参天、浓绿如盖、蔚为壮观,令人震撼。既是享誉三晋的珍贵森林资源,独具魅力的森林景观,更是山西北中部乃至华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在物种丰富的浩瀚森林内,生长着954种高等植物,素有“华北落叶松故乡”“云杉之家”美称。森林中栖居着300余种野生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金钱豹、金雕、黑鹳的快乐家园。半个多世纪以来,环绕汾河、清涟河、恢河、桑干河、岚漪河源头和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周的林场职工,承担着涵养水源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茂盛森林“管护神”的职责。今天,沐浴着国有林场改革的春风,管涔林局主动适应新常态,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以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为第一要务,所构筑的以务实、精细、严密为显著特征的森林管护责任体系,创新的造林技术和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五大模式,在全省国有林场中独树一帜。创造出5年营造林58.98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由2010年的612.1万立方米增长到743.1万立方米,有林地面积由59.87万亩增加到72.3万亩,实现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目标的骄人业绩。在职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由2010年的2.4万元增加到4.32万元;惠及全局1379户职工的危旧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在职职工“五金一险”实现全覆盖。由此,管涔林局迈上保护与培育并重、内涵提质与外延拓展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台阶。

具有神圣使命感的“森林管护神”构筑的管护责任体系,折射出务实、精细、严密的正能量,是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清晨,浓湿的露水覆盖了管涔山中的树木、山草。在宁武县芦芽山景区附近的大山上,一支背负10多公斤黑铠甲的百人队伍疾步行进在山路上。这是由管涔林局与宁武县共建、共管、共用的山西省森林消防总队直属一支队,为适应山火现场不通公路的现实,每天必须进行的负重爬山训练。一系列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训练,使这支被称为“森林管护神”的劲旅在参加30多次森林灭火战斗中,以专业化、正规化的实力,展现有警能出、出则能战、战则能胜的威武雄姿。

这支专业消防队伍的组建,源于管涔林局管护国家森林资源的神圣职责。管涔山林区是华北地区最精华的森林资源。仅国家一级公益林保护区就占林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做好管涔山“森林管护神”,管涔林局干部职工义不容辞。林局以林场场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为核心,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以目标细化、责任量化、确保管护成效为重点,强劲支撑起网格化巡查和定点责任看护提质升级。林局将145.2万亩森林经营面积分解、细化为275个管护责任区,逐级落实到局、场、所、站,直至林班小班,分布到山头、沟头、地头、人头。筑造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纵横交错的森林资源管护网络。所形成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工尽职履责,一级抓一级,层层压担子,落实责任不留死角的资源监管责任体系,促进着以月检查、季督查、年考核为流程的一系列科学、规范、严格的资源管护责任考核制度顺利实施,是高密度、网络化、全天候森林管护网络健康运转的根本保障。每个月林场的自查和林局的检查,采取GPS定点随机抽样,逐小班进行。每季度林局进行一次重点检查,检查结果与林场管护经费、管护员绩效工资和林场工作年度考核挂钩。不仅如此,林局纪委每年两轮对林场、管护站、管护员履职情况明查暗访,发现问题不仅下达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意见,还约谈相关责任人,更对问题林场、管护员予以处罚。围绕务实、精细、严密的责任考核建立的奖优罚劣激励机制,将提振精神的“强心剂”渗透进17个林场,53个管护站每个管护员心中,激发起强烈的使命感,升华为他们的自觉行动。7月的三晋大地已进入炎热的夏季。但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管涔山汾河源头水源涵养地的大梁管护站的管护员们还穿着厚厚的衣装。高寒湿冷、干旱缺水的气候,使这里的冬季有4个多月被大雪封路,送水车无法进山,管护员只能饮用溶雪水度日。尽管如此,这里的管护员仍然坚持24小时不脱岗、无漏岗。每天徒步进山,在森林中高密度巡查巡逻。仔细查看,分辨病虫害迹象;细心聆听,寻觅盗砍、盗猎者踪影;认真吸闻,追逐烟火方位,履行“森林管护神”职责不懈怠。在大梁管护站的文件柜中,与墓地主人、耕地主人、智障人监护人等签订的责任状,林政案件报案卡,项项准确,条条清晰,存放整齐。进入森林高火险期、采挖野生苗木和种子高峰期、毒品种植生长关键期,五级包保责任人与管护员携手并肩巡查巡护,在灾害源头对破坏森林、损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引发火灾行为,坚定而响亮地说,不允许!

[分页]


管涔山林区内,村庄散布,山路交错。靠便捷、高效的科技手段提升森林管护精准度和品质,是管涔林局的明智选择。林局以森林防火指挥调度中心为面,以在重点管护区域和重要路段安装的11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23套视频探头、19个网络监控探头、为基层管护员统一配备的GPS定位巡检仪为点,点面结合,实现重点林区远程视频监控全覆盖、重点路段视频探头全覆盖、重点火险区无线通讯全覆盖、管护员巡护全覆盖。所建造的人防与技防有机结合的立体式监控网络系统,履行着对重点林区森林火情、重点部位过往车辆的全天候监控和管护员上岗履职情况的动态管理。同时,局与县、场与乡、站与村组成森林防火三级联防机构。这一安排部署统筹兼顾,巡查巡护不留盲区,联防联护无缝对接的森林防火新机制,凸显出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定点责任看护为基础,联防联护为补充的资源管护大框架。使管涔林区以15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未发生破坏森林资源重大案件,未发生蔓延性有害生物灾害,动植物种类数量不断增加,森林质量显著提升的斐然业绩,向世人展示管涔山生物多样性、生态良性循环大森林的独特魅力。

“播绿使者”对生态建设的无畏担当,强劲托举起造林模式、林业技术创新,所打造的精品工程成为生态脆弱区造林典范

在管涔林局造林的山岭间,耸立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美化自然”的宣传牌,赫然醒目。这是在国有林场改革,转变现代林业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管涔林局遵循近自然林业发展规律,昭示出“保成活、增面积、增蓄积”的生态建设宏愿。管涔林局所处晋西北地区,气候高寒干旱,土地沙化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辖区内6个县中有5个为省级畜牧示范县。面对严峻现实,林局积极发挥人才、技术、种苗优势,按照“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理念,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打破林场界限,科学整合工程项目,统筹考虑场内场外、林业牧业、生态民生等要素,按山系、流域规划布局,山水林圃路综合治理、造封抚管用有机结合,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改则改、宜抚则抚。运用“地方供地、林场实施、合作共造、互利共赢”的合作造林模式,集中连片规模化推进高品质造林工程,精品迭出,亮点频现。被誉为晋西北地区的“播绿使者”。

在五寨县鹿角河流域老庙山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区,一条条牛脊般挺立的山梁下,大小沟壑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功能脆弱区。管涔林局与地方协商,流转土地。整合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黄土丘陵区抗旱造林技术示范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项目,统一规划2处万亩造林工程,统一实施,统一植造,统一管护,显示规模效益。4月,晋西北的初春虽然乍暖还寒,但7个林场“播绿使者”集聚的鹿角河流域综合治理工地却热火朝天。搭起的帐篷就是房,方便面、馒头、饼子就是粮。整地、种树、拉网封禁,“播绿使者”们一派繁忙。工地上,一棵棵由黑色容器钵二次利用覆盖根部的油松苗深深扎下根系,茁壮成长。这是为保障在沙化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的立地条件下造林成活率,除运用集水整地、容器苗造林技术外,创新的实用、经济、高效的脱钵覆盖技术。这项既不增加造林成本,又能蓄水保墒,抑制杂草生长的新技术的广泛实施,切实保证了苗木的成活率。用时3个月,人工造林1.67万亩、封山育林0.22万亩,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在管涔林局造林史上前所未有的鹿角河流域治理的浩大工程,成为晋西北地区造林技术和困难立地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典范。抬眼远望,参差错落的山梁、沟壑已被浅显清新的绿色覆盖,与远方黄色山峦形成强烈对比。

地处岢岚县,纵深10多公里的战峰塔万亩造林项目,是管涔林局与地方合作,整合3个林场的天保造林工程1450亩,灌木林改造1900亩,精品造林2100亩,人工造林5450亩,山上种油松,山下种山杏、柠条,集中连片规模化推进,提高造林综合效益和品质的标杆工程。广袤的群山上,绿树劲草无限延展,彰显稳定、健康、安全的生态特质。根据工程属地畜牧业兴旺的实际,为杜绝牛羊鼠兔伤害苗木现象发生,管涔林局创新独具特色的抵押式管护模式,确保造林成活率。造林前,林场聘用当地有威望、敢担当、讲信誉的“厉害人”担任管护员,签订合同,落实抵押金,保证奖惩到位。造林后,林场一月一检查,一年一兑现。这种变“先造后管”为“先管后造”的管护模式,与防鼠兔套的普及相结合,以管护员责任心强,管护效果显著,彻底摆脱牛羊鼠兔伤害的小树展现旺盛的生命姿态,使“造得好、管得住、保成活”变为现实。近两年,管涔林局与五寨、神池、岢岚县合作造林,把3处万亩以上、4处2000亩以上、7处1000亩以上,共5万多亩“精品”造林工程,铺洒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把大地增绿、农民增收、林区增效宏愿,镌刻在晋西北大地上。

管涔林局不断尝试、锐意创新符合困难立地条件的营造林模式,因地制宜选择油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和山桃、山杏、榆树、文冠果等抗旱能力强的阔叶树种,营造乔灌结合、针阔搭配,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混交林。先后在水门、温泉林场设立乡土树种混交造林技术示范项目区,种植油松、文冠果、山杏、榆树混交林400亩;在杏岭子林场引进并种植榆树、辽东栎、水曲柳3.5万株。按照近自然、低扰动、斑块状灌木林改造模式,在阳武河等林场实施4000亩灌木林改造。在实践中积累的由单纯营造纯林向全方位营造混交林;由小规模分散造林向规模化集约造林;由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向科技支撑全面到位转变的技术经验,使国有林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得以最大发挥。

以近自然林业夯实兴林强局基石,以科学的执行力抒写营林品质提高,森林综合效益提升,生态良性循环的精彩篇章

经管涔林局水门林场职工抚育的森林,整齐排列在“两山夹一沟”的缓坡上,一条清澈的小河沿山脚欢快流淌。为避免树距紧密,树与树相互争夺阳光和养分,小树枯死现象的发生,经林场职工运用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新技术抚育后,树干上画着红线的近30米高的目标树周围,疏朗、宽绰。盘结在厚厚松针下的树根尽情地吸吮着养分。森林中,由几十公分高的“少年树”,几米高的“青年树”,20多米高的“壮年树”组成的和谐大家庭,呈现出林分稳定、健康、安全的动人景象。

这是管涔林局为森林创造自然、健康生长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管涔林局坚持以近自然林业和可持续经营理论为指导,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稳定性、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践行“多种林分,多种技术,多种模式,多种景观”经营,全面推广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新技术,既注重密度调整,又兼顾结构优化;既注重上层林抚育,又兼顾下层林培育;既注重目的树种经营,又兼顾阔叶树珍稀树保护;既注重优质大径材培育,又兼顾幼苗幼树利用;既注重人员岗前培训,又兼顾过程检查指导等“五注重、五兼顾”。实现由生态疏伐为主向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的历史性转变。森林的生长环境得以改善,多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管涔林局大胆实践,在部分林场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工单层同龄针叶纯林、天然单层针叶混交林、天然复层异龄针叶混交林、天然复层异龄阔叶混交林等,创新符合管涔山林分特点的五种抚育经营模式,走出一条内涵提质,培育健康、稳定、多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新路。

[分页]

管涔林局造林工程、森林抚育的大力实施,带动着苗木产业的结构调整。在羊圈沟林场的500亩林木种苗繁育中心云杉苗定植培育基地内,曾经在森林抚育时弃之山林的云杉苗木,被移植归圃定植培育达100亩、4500株。规格不同、树龄不同、大小搭配的优质云杉苗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除林场造林自用外,还用于道路绿化、园林绿化、景点绿化,“云杉品牌”效益显现。在针阔兼顾的苗木繁育园,油松、山杏、章子松,呈多树种、多层次、阶梯式递进,是彰显近自然,可持续发展内涵的高标准林木种苗示范园区。目前,全局新建3个较大的苗木培育基地,苗圃总面积达到1350亩,在圃苗木达13个品种1723.46万株。各林场结合中幼林抚育,定植优质云杉大苗21万株,培育山桃、山杏、文冠果、辽东栎等阔叶苗木达134万株。3至5年后,一个华北地区规模大、规格全、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质云杉大苗培育基地,将屹立管涔林区。

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植树造林的社会担当,是对国有林场干部职工心志的考验,意志的挑战。为了经受考验和挑战,管涔林局不遗余力地规范管理,提高执行力。制定出大到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小到公车使用、差旅费管理等7个方面48项制度,建立起以场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干部人事管理、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以森林经营方案为依据的工程管理和以和谐林区为目标的综治管理等“四大管理体系”。局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严格按制度办事,凡涉及“三重一大”问题,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形成了制度管人、管钱、管权的长效机制。同时,管涔林局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职工增收有机结合,鼓励引导林场、管护站职工发展林药、林菌、种植、养殖、采集等林产业,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全局产业发展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在荡漾着国有林场改革黄金期的喜悦中,管涔林局干部职工正激情满怀地投入到确保“十三五”期间林区内的宜林荒山全面绿化,森林面积由72万亩增加到92万亩以上,活立木蓄积量由743万立方米增加到828万立方米以上,管涔山森林结构得到优化,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晋西北地区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的大业中。在建设文明、富裕新林区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