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回迁银杏“添堵” 城市绿化如何更合理

2016年07月26日 10:07新华报业任松筠

中国园林网7月26日消息:南京市民陆振波经常早晨开车经过北京西路,最近当他走到云南路路口时,发现右转车辆积压,造成该路段拥堵。究其原因,原来是这一路段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岛特别宽,“挤占”了右转一股车道。

陆振波感觉很奇怪:这一路段的地下正在建设地铁4号线,在路面恢复工程建设过程中,绿岛为什么不能修窄一些,以方便车辆通行呢?

7月16日和18日,记者两次来到现场探访。只见北京西路与云南路路口往东路段两侧绿岛已建好,南侧绿岛约3.5米宽左右,已经种上了灌木,显得特别宽敞;北侧绿岛在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省经信委办公地门口附近,也有3.5米宽,往西先是一个港湾式公交站台,后恢复至3.5米宽,再往西距云南路路口约30米处时一下缩窄至1.5米宽左右。由于那段3.5米宽的鼓出部分,致使右转车辆时常被直行排队的车辆挡住。自上海路往西路段也同样如此。

陆振波是东南大学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中心副教授,他告诉记者,北京西路是南京的一条主干道,从鼓楼转盘汇聚过来的车流量较大、车速较快,云南路上海路和北京西路的交叉口是个交通关键点。一般主干道交叉口的车道至少是两直行一左转一右转,现在这一路口只有一直行一左转一直右,由于直行车辆的排队溢出效应,右转车辆难以进入直右车道,造成路口实际上只有两股车道。这一状况不仅对该路口的车辆通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北京西路全线的通行能力;不仅交通高峰时影响严重,平峰时也有影响,从而形成全天性的问题。

该路段绿岛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建设?19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地铁4号线工程管理二处处长高波。他表示对市民的质疑非常理解,但他同时道出了地铁方面的苦衷:原来,北京西路和云南路上海路交叉口附近的绿岛内以前种了不少银杏树,这条漂亮的银杏大道是南京的一个著名景观。2012年地铁工程建设之初,从该路段移走了67棵银杏树。“我们当时向市民承诺,移走的银杏树要全部种回来,而且要原样恢复。”虽然目前树木还没有回迁,但绿岛大小是根据它们而设计的。由于整个北京西路上的绿岛大多在3.5米宽左右,而且未移走的银杏树靠近机动车道一侧,所以恢复重建的绿岛也尽量达到3.5米宽。但地铁建设这4年里,私家车越来越多,该路段交通拥堵的矛盾凸显出来。

高波说,他们也曾考虑将绿岛向非机动车道一侧缩一缩,但回迁的银杏树和未移走的银杏树就势必不在一条直线上,可能会影响美观的效果。“南京市民对树特别有感情,以前地铁3号线等建设时,就专门搞了‘绿评’。现在面临这条著名的景观路,我们更不敢随便改动,所以非常头疼。”

南京市交管局秩序科科长毕衍蒙建议,这一路口附近两侧3.5米宽的绿岛各向非机动车道方向缩进1米,也就是各将绿岛“瘦身”至2.5米宽,既不挤占非机动车道,又可增加一股右转专用道。回迁后的银杏树数量上不会减少,只是可能和原来保留的树不在一条线上。

“银杏树要到秋天才回迁,如果大家认为可以和原来的树不种在一条线上,我们也可照办。”高波表示。

[分页]

报道一经发布,便引起争议。记者接到不少网友打来的电话,也有许多交汇点用户在稿件后留言。一位手机用户说:“最近一个月(我)连续两次拨打了12345反映这个问题,据说周边很多单位都叫苦连连。交汇点的报道让我感到很欣慰。这(件事)明显属于要‘面子’,不要‘安全’。”

另一位手机用户表示:“绿化不是因循守旧、刻舟求剑,而是要动脑筋想办法,从当下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解决方案。”

南京北京西路沿线单位的人士更是高度关注此事。江苏省教育厅的吴斌(化名)认为,道路不是公园,其主要功能应是方便通行,其次再考虑景观。而且,现在北京西路上海路路口直行和右拐同时放行,也不利于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安全。

“交通不畅,道路再美观也没有意义。”中江集团的孙先生对交汇点记者说,现在的机动车拥有量和地铁建设之前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地铁4号线开通,还是有不少人会开车。因此,道路规划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达到让车辆快速通过、有效分流的效果。“至于银杏树,不一定非要在一条线上。”

也有市民的看法截然不同。“北京西路的银杏大道和中山东路的梧桐大道一样,都是南京著名的城市名片,也是我们宝贵的城市记忆。这些固有景观,要竭尽全力去保护、保存。”马先生表示,“至于缓解拥堵,可以通过发展公交、新开道路等其他方式,而不应破坏原有的绿化景观。”

记者获悉,交汇点这篇报道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南京地铁方面已经邀请园林、交通等方面的专家,对该路段的道路规划和景观恢复进行了重新论证。南京市领导也在关注此事,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拿出该路口交通的优化方案。

该路段目前建成的绿岛,其实已与原有的不同。“而两方面都让一步,美观与畅通是能够和谐共生的。”南京市交管局秩序科科长毕衍蒙表示,即使有些路段的绿岛缩为2.5米宽,增加的一股机动车道的进道口也只有2.8米宽,比正常的3米宽还是窄些,但毕竟多了一股道。与此同时,假如临近云南路口的那段37米绿岛也做成2.5米宽,实际上比现在的1.5米宽了1米;这段原来不好种树,现在反而可以种树了。“这样精细化、优化的设计,腾出了更多可种树的空间。”

“其实,北京西路的银杏大道在短时间内已难以恢复到原有的景观了。”南京市园林学会会长李蕾道出一个令人吃惊的观点。她解释,北京西路上原有的银杏树已有几十年树龄,树干直径大多在22厘米以上。在移走时,那些树都要截枝,根部也要进行处理,4年后再移回来,同样要再处理。那些老树受到两次创伤,形态已经不好,存活率也不会高。“因此,再把移走的那些银杏树回迁,本身就是不合适的。”

李蕾建议,用干径在18至20厘米之间的新银杏树补种在原来路段,“这些年轻力壮的树受到的创伤少,长势也快,更容易恢复原有的景观。”她同意把路口段绿岛“瘦身”至2.5米,因为这个宽度既可以种银杏树,也为增加一股快车道腾出了空间。“这是一个折衷方案。尽管银杏树没有在一条直线上好看,但保证了品种不改变、绿量不减少,还是可行的。”

67棵银杏树如何回迁引起广泛关注,在南京市城治委公众委员、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看来,这本身就说明公众对这个城市有归属感。“公众关注的城市治理的热点、难点公共议题,需要新闻媒体关注,需要公众参与、讨论,这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顾大松说,地铁建设之前应该有“绿评”,如果后来要修正,必须重新经过相关程序,以保证“绿评”的严肃性。

2011年,为南京地铁3号线沿线的“行道树去留问题”,陈烨曾作为市民代表参与“绿评”。“我当时积极争取做绿评员,就是为了参与决策过程,让信息公开透明、程序规范公正,受到公众监督。”陈烨坦言,“其实,根据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等实际情况,做些更合理的规划调整,市民应该会理解和接受,关键是在操作时一定要公开透明。”

67棵银杏树如何回迁,也蕴含着城市发展理念。新华日报最近刊登的一篇作者为“辛苏”的署名文章指出:“理想的城市,当以人为本,以人的尺度为尺度。因为人的幸福才是城市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张锋教授对此非常认同。他觉得,新型城市化非常强调以人为本,既要考虑市民的舒适度、幸福感,也要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进行通盘考量。“现在南京被定位为特大城市、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大格局下,规划、建设、管理者的眼光更要长远一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多听听方方面面的意见,积极探索城市发展规律。”

推荐阅读:

河北:启动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

河北:编制连片美丽乡村片区总体规划设计

环长白山慢行绿道项目获影响中国规划设计一等奖

海峡两岸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协会与高校友好牵手

(来源:新华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