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3日消息:“把惠州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固水净水,防洪减灾。”5月31日,为强化行业意识,加快惠州海绵城市建设进度,市住建局召开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推进暨培训会议,在城市建设、设计和建筑施工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还明确了惠州短中期的建设目标。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挚平介绍,今年内,惠州市区(惠城仲恺和惠阳大亚湾)将要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到2020年则将完成50平方公里。而进入到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将覆盖超80%的城市面积。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防洪排水减灾能力
在既有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单一的钢筋水泥道路铺设,使得一出现大雨时城市排水便受到考验。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在国外考察过程中看不到密集的下水道口,而是通过下凹式的滤水槽实现雨水下渗和排水。
“以往的雨水排放是要快排,让雨水尽快排到江河湖泊中,但这实际上没有有效地利用起资源,未来将更多地考虑固水、自然渗透和净化。”在推进会上,市住建局局长甘少权介绍,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实现防洪排涝,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
海绵城市实际上在城市建设中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2013年中央首度提出这一概念,今年3月住建部正式出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市积极开展该项工作,并将部分城市列入试点。
记者注意到,根据政策,列入试点的城市还将获得中央财政给予的专项资金补助,根据城市规模,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地市每年4亿元,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各地城市掀起海绵城市建设热。
王挚平介绍,当前广东只有深圳和珠海被列入建设试点,但惠州正在积极开展该项工作。推进海绵城市能够改变城市固有的建设格局,提高防洪排水减灾能力,改善生态和环节水资源压力等,“这对于惠州的长效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会对于惠州短中期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也予以明确。王挚平介绍,今年内,惠州市区(惠城、仲恺、惠阳、大亚湾)范围内将要完成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任务,2020年面积将达到50平方公里。而进入到2030年,海绵城市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老城区将迎来改变。
城市区域规划及交通工程逐步纳入海绵城市体系
类似于该局近期开展的绿色建筑工作,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有赖于配套法规的跟进。甘少权在会上表示,当前,该局牵头编制的《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和《惠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已完成各县区、市直部门的意见征求,近期将上报市政府审定。此外,甘少权介绍,统筹该项工作的《惠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也在进行中,届时将实现有规可依。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甘少权直言这就是海绵城市工作的目标。要逐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动配合,他说,地面下渗、绿地吸水、道路透水,建筑雨水收集等城市海绵工程的实现,均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等多方的共同着力。
实际上惠州已然开始发力。对于工作的重点,王挚平说,财政投资的公园绿地,以及道路建设等未来都将按照这一标准,凡是新开工建设的公用配套和建筑等都按照海绵城市规划建设。
记者注意到,进入今年以来,跟随海绵城市工作的开展,涉及城市区域规划,以及道路和河道改造工程,都已经逐步纳入海绵城市体系中。例如,在惠城中心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中,要求以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来指导,另外无论是莲塘布河,还是冷水坑和桥水水清绿岸整治均纳入海绵城市体系。
延伸到开发企业层面,何时将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王挚平表示,这些工作在后续推进中都将明确作出要求。开发商在社区构建的过程中,在规划设计的源头上都将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否则将无法实现实施,这也意味着海绵城市建设将纳入后续新建建筑的考核标准中。
面对“十三五”期间50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王挚平显得很从容。“惠州有足够的资源和优势。”他说,不像进入城市完善周期的高强度开发城市,惠州当前还处于建设阶段,新开发的城市区域正在进行中。结合优越的江河湖海等自然条件以及超过40%的绿化率,惠州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很好。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