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种树老人
中国园林网6月12日消息:最近有两位河北残疾老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位双目失明,一位没有双臂,十几年来,他们互为手眼,植树上万棵,将一片50多亩的荒滩变成了绿洲。
在山东也有这样一对老人,四年前,乳山市南黄镇上庄村的农民姜文德、张翠荣夫妇多年不间断植树绿化荒山的事迹广为传颂。四年后记者进行回访,青山依旧在,岁月添白发,年近七旬的夫妇二人依然守望着这片山林。不过,他们已把山林转包给一家企业,自己则在这里打工生活。
山林的主人换成了“老板”
每天,68岁的姜文德仍要坚持巡山。“一转眼就看不见了,应该是在山上。”面对记者来访,妻子张翠荣说。她站在屋外冲着山上喊,“在哪呢?”不远处的山林里传来答应声,“啊?么事?”不一会儿,姜文德一路溜达着回到了他们的三间新瓦房前。新瓦房位于西夼山的山脚下,是“老板”去年给盖的,早年居住的老房在几十米外,已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新楼房作为办公楼。虽然有了水泥路,有了楼房,但在山上居住的仍只有三个人,除了姜文德和张翠荣夫妇,还有“老板”的下属“经理”李峰。
倾尽半生精力,姜文德和张翠荣把这片荒山变得郁郁葱葱。如今,山林的主人已变为“老板”,姜文德夫妇成了“打工者”继续生活在这里。“老板”姓甚名谁,姜文德并不清楚,只知道“老板很有本事,很有钱,有很多大公司”。每个月,姜文德能从“老板”那里领到2000块钱的工资。
姜文德的工作量并不大,“近处的这片山里,每天溜达几圈就行。这片山我走了30多年,哪里有个坑我都知道。”姜文德生于1948年,“老婆子比我还大一岁。”他们夫妇对两千元的工资很知足,因为张翠荣的腰不好,近些年来除了在家做饭已很难再上山劳作。此外,他们还有山坡下的五亩地要种。
雇人抢种树苗把家里粮食都吃没了
2012年至2014年间,姜文德夫妇不断出现 在威海本地各级媒体乃至省级、中央级媒体上。夫妻俩的事迹是,自1985年起,二人情系荒山,致力于山林绿化,把一片荒山变成了郁郁丛林,并坚持植树护绿、造福后人。1985年,姜文德37岁,张翠荣38岁,一子一女还在上小学,父母也都健在。已经干了半辈子农民的姜文德觉得自己“不适合种地”,他在当年跟“大队”签了20年的合同,包了350亩的荒山。
1985年春天,他在山脚开始盖房子,当年秋天就举家搬到了山上住,“大人都好说,苦了俩孩子。”当时,姜文德的子女都在南黄镇上学,“每天一个来回就是28里路。”
居住在离村4里之遥的荒山,首先要解决吃水问题。头几年的饮用水都是水沟里挑来的,后来,姜文德在一处岩石下发现有渗水,就抠出淤泥,砌了一个水槽,喝起了“山泉水”。如今,这处岩石被“老板”改造了—— — 密封并铺设管道,成了“山泉自来水”,仍是山上的唯一饮用水源。解决用电是在1989年,“花了3000多块钱,这还是人家没收线杆钱。”
尽管头三年“大队”免费供应树苗,但植树一年只有两季—— —“春天和夏天雨季”,为了抢种树苗就不得不雇人来,先期投入了三四万,夫妻俩到处去借钱。让张翠荣印象最深的则是“粮不够吃”,虽然当时家里有六亩地,但“雇人干活要管饭”,“雇了多少人说不清,光管饭就把粮都吃没了。”
“奖状”拿了不少有奖金的只有一个
西夼山变得郁郁葱葱。在姜文德夫妇还没有多少物质收获的时候,意料之外的荣誉先到了。
最早的一份荣誉是张翠荣的,1999年3月,她被山东省妇联、林业厅评为“三八绿色工程”先进个人,同年11月,又被全国妇联、国家林业局授予“三八绿色奖章”。之后,“山东好人”、“绿化大户”、“巾帼志愿者”、“敬业奉献模范”、“美德威海建设先模人物”等名衔不断落在了夫妇两人的头上,他们也时常与很多知名人物一起去领奖。
姜文德在里屋从一堆杂物中翻出了一个印有“乳山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手提布袋,才找到了五本荣誉证书和一枚奖章,这些被他们夫妇统称为“奖状”。
“奖状”不少,奖金却只有一份,那是张翠荣获得的“乳山市十佳巾帼志愿者”称号,有3000元的奖金。这份奖让老两口印象最深,“不知道其他奖有没有奖金,人家没给,咱也没问。”出名后,记者一度蜂拥而至,这让朴实的老两口既高兴又叫苦不迭,拍照、录像都需要老两口一遍又一遍地巡山,还要临时刨坑、植树,这让腰一直不好的张翠荣吃了不少苦头。
时常抚摸树
念叨着是哪年种的
转包山林是在2014年10月份,那年姜文德已经66岁,张翠荣67岁。姜文德尽管仍能健步穿梭于山林,但刨坑、植树、喷药等重体力活已经力不从心,张翠荣的腰也早已直不起来。
2005年,姜文德再次与村委签了20年的承包合同。还有不足11年的承包期,姜文德把350亩山林以16万元的价格全权转让,“包括两头我自己养的鹿。”16万元,对于一户农民来说是个大数目,但均摊到29年的艰辛付出中,又是寥寥无几。
“老板”要把这里开发成旅游休闲项目,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反而在山林建设上投入了很多资金。这点让姜文德很满意,“等于给这片山找了个好人家。”
巡山是姜文德的工作,更是31年来的生活习惯。山间的崎岖小路是姜文德夫妇用31年的脚步踩出来的,路旁的每一棵树都留着他们的记忆。姜文德时常抚摸一下某一棵树,念叨着说这是哪年栽下的。
如今,子女早已成家立业,生活在县城里。姜文德说,“我再干几年,实在走不动了,再让孩子们给我养老。”
推荐阅读: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