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建设铺展“大湖名城”秀美画卷

2016年04月29日 10:50合肥日报

合肥美景

中国园林网4月29日消息:鳞次栉比的高楼、舒适典雅的住宅、靓丽文明的市容、快速便捷的交通、优美如画的环境……家住浅水湾社区的胡静女士由衷地感叹:“现在喝的是大别山的优质水,一环路上无红灯,高架桥畅通连接,今年还要通轨道交通,合肥这几年城市建设变化很大,作为合肥市民的确很幸福。”

高架桥、畅通一环、新桥机场、轨道交通……过去五年,合肥城市建设一日千里。2010年以来,合肥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市区建设用地规模由2010年的332 平方公里扩大到2015年的420平方公里。城区在扩大,品质在提升,“大湖名城”呈现出“高大上”、“高富帅”的大城气质。市民范丽娟说: “合肥从过去的‘五里小县城’蝶变成为现代化大城市,许多外地的朋友来串门,对合肥的变化惊羡不已,这让我作为一个合肥人感到很自豪。”

上跨下穿:现代城市路网四通八达

无论是高架桥,还是城市主干道,“十二五”期间合肥城市建设挥动如椽大笔,写就了城市建设的崭新画卷。下面,对“十二五”期间一系列重点建设工程予以回顾,再现过去五年城市建设的非凡历史。

1. 包河大道高架(繁华大道-金斗路)。设计起点位于合宁高速南侧约200米处,终点至金斗路南侧约50米处,路线整体呈南北走向,全长8.5公里,红线宽 80米。其中高架起坡点位于繁华大道北侧140米处,过长沙路口后落地,高架全长6.6公里。高架主线采用双向六车道,地面辅道采用双向六或八车道。

2. 铜陵路高架(秋浦河路-北二环)。道路全长8.05公里,其中高架快速系统6.69公里,地面快速系统1.36公里,红线宽50米,全线共设置3座立交,1座跨南淝河大桥,4座下穿通道,4座雨水泵站,8对上下匝道及主辅进出口,桥梁总面积达18.7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6.157亿元。铜陵路作为合肥市东部片区最重要的南北向交通廊道组成部分之一,南至滨湖新区,北至合肥北城,穿越中心老城区,跨越包河、瑶海两行政区,高架快速路的建设填补了东部片区快速通道的空白,极大提升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本工程投入使用后,又作为合肥市中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架快速系统极大缓解一环与二环的交通压力,大量分流过境及区域内部交通,同时能够发挥汇集、分流进出城交通的功能,大大缓解中心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另外,其地面辅道系统承担收集周边中、短距离生活性交通的功能,更好地服务周边地块,最大化地提升高架周边土地价值。

3.合肥市南二环(匡河路-齐云路)改造工程。路段全长 2.35公里,其中半敞开式下穿路段长1.6公里,规划为城市快速路,红线宽60米,主道系统采用双向六车道,辅道系统采用双向四车道,全线设置跨线桥1 座、下穿通道4座、井字形人行通道1座、人行天桥1座,下穿道路与主要交口怀宁路及潜山路采用上、下匝道连接。

4.合肥市郎溪路工程(包河大道-裕溪路)。郎溪路位于合肥市主城区东南部,连接南二环和已修建的北段郎溪路,设计起点位于包河大道(马鞍山路)西侧,终点接裕溪路桥架,全长7.0米,全线高架设计,规划红线宽60米,主线高架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南淝河大桥—裕溪路立交段高架主线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全线设置四座互通立交: 包河大道立交、北京路立交、重庆路立交、裕溪路立交,跨河大桥一座。

外通内连:全力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十二五”期间,市城乡建委紧紧抓住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构建便捷的对外交通体系,加快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1. 合肥市徽州大道与高铁南站衔接工程。工程总投资20亿元,是华东地区特大型交通枢纽——合肥市高铁南站的配套市政交通项目。该工程包括徽州大道高架、徽州大道-南二环立交、高铁站衔接匝道和高铁路,其建设规模为:高架2.7公里,地面道路5.8公里,互通式立交一座,匝道桥15公里,人行天桥5座,构筑起合肥市高铁南站周边的立体快速交通,实现了周边路网与高铁南站落客平台的直接衔接,能有效、快速疏解高铁南站及周边的交通,极大地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2. 南熏门立交改造项目。南熏门桥位于南一环与徽州大道交口处,为南一环上跨徽州大道桥梁,是合肥市主城区东西向的骨架路网之一。1997年建成通车后,因道路主线与桥梁车道数不匹配造成南一环在此节点拥堵。为了解决南熏门桥交通拥堵问题,将老桥两侧各绑宽一座3.5米宽的新桥,与现状道路车道数匹配,并对原道路沿线的出入口进行优化整合改造。该项目地理位置特殊,沿线省级单位密布,为2015年合肥市大建设一号工程,设计及施工难度大、周期短、要求高。合肥市各部门通力合作,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旧城新貌:崛起优美宜居生态城市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大力开展污水专项规划、市城市内涝治理二期工程、市排水设施大中修工程、环巢湖生态建设二期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项目、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人工湿地项目、许小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新站区雨污水专项规划、长江路西二环排水改造工程、南淝河防洪完善工程及李郢雨水泵站扩建等大批水治理项目,还承担了新桥机场高速绿化工程、合肥市高铁南站及沿线绿化精品工程、陶冲湖公园、生态公园等一系列绿化景观工程,为合肥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添砖加瓦。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积极推进支路建设和小街巷改造,健全交通微循环,为改善市民出行、生活环境,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做贡献,先后对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等支路网进行改造。尤其是含山路及周边道路交通改善工程,淮河路步行街及银泰购物中心作为老城区重要的交通吸引源,片区周边含山路、中菜市路道路交通状况较差,拥堵较为严重;道路附属设施品质较差,与周边浓厚的商业氛围不匹配。为改善这一状况,合肥市对含山路及周边道路交通进行改善,最终达到缓解片区交通压力,提升交通品质,建设精品道路,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2014年,合肥市完成了“合肥市市区已建成高架立交桥升降式限高架工程”项目。该项目主要基于远程控制的升降式限高管理系统,为市区限高、限行路段及区域路网按相应管理需求提供分时段控制策略和管理方法,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夜间高架道路及立交桥限高2.5米,有效限制超高超载大中型车辆违法驶入,保障高架桥体安全。

启航“十三五”:把合肥建成“精品城市”

“十二五”以来,合肥抢抓中部崛起、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划调整等历史性机遇,探索出一条“创新、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之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厚积薄发的上升期。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铜陵路高架、阜阳北路高架、裕溪路高架的建成通车,使合肥进入了全城高架时代;轨道交通1、2、3号线的开工建设,使合肥进一步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

“十三五”规划期间,合肥市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铁路方面,合肥市将加快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铁路综合枢纽建设,规划形成“七高铁四普铁四城际”的铁路网络布局。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建设方面,合肥市远景规划形成“两环十三射一纵三联”高速公路网、“十二纵十横”一级公路网。城市骨架路网方面,随着合肥市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由一环向二环蔓延。这个时候,高、快速路就将成为保障城市道路畅通的关键。按照规划,在合肥主城区,将形成“一目七连十二射”的快速路系统。

“十三五”规划期间,合肥市的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也将提上日程。市城乡建委将改变建设理念,注重精细化、人文化,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于城市建设当中,建设低碳环保、环境优美的海绵城市。同时,大力推进综合管廊建设,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工程管线建设安全水平和技术标准,统筹安排城市工程管线建设时序,避免重复建设,消除城市主要道路蛛网式地上、地下管线,为城市未来的发展预留有利的地下空间。

展望“十三五”,合肥市将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加强领导,把握机遇,以生态环境整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创新发展模式,变城市的简单规模扩大为功能完善的转型发展,变城市的一般性规划建设为提升品质、塑造特色、彰显城市精神的创新发展,变强调城市的相对独立建设为积极配合市、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经济适度超前、城乡统筹协调的跨越发展;更加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实际出发,构建市场化、互利性、内生型的城市发展机制,推动合肥市建设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安徽海绵城市建设助水乡池州涵养生态

萍乡:“海绵城市”真给力 公园道路能“喝水”

海南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70%降雨就地利用

探访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揭秘宁波“下沉绿岛”的奥秘

(来源:合肥日报)